(苏教版)必修三 第1专题《汉字的王国》ppt课件(56页)内容摘要:

1、 山 馆 余 靖 野馆 萧条晚,凭轩 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 穿云翠,畬田 得雨肥。 渊明 谁送酒。 残菊绕墙飞。 【注释】 野馆:即山馆,指余靖在曲江的乡居。 余靖(10001064),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 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 凭轩:轩 (堂前的栏杆。 凭轩,依凭着栏杆。 竹扉:扉 (门扇。 竹扉,以竹编成的门扇。 远岫:岫 (峰峦。 远岫,远处的山峦。 畬田:畬 (火耕。 畬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 渊明:即陶潜 (365427),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 归隐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之美,歌唱农业生产劳动,并表现了对士族社会的憎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扫西晋以来 2、的绮靡诗风,为唐代以后历代诗人所师法。 【内容赏析】 作者余靖乡居曲江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 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萧条 ”,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 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六两句, “穿云翠 ”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 “得雨肥 3、 ”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 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田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 朓 、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 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 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 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 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 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 1 字音辨识 ( 1) 单音字 纳 谏( j i n ) 形貌 昳丽 ( y ) 苜蓿 ( m ) ( 逻 辑( 4、j ) 膝行 ( 胰子 ( y ) 鼻 涕( t ) 平 仄( z ) ( 2) 多音字 朝 c h o 朝代 z h o 朝气似 相似 s h 似的2 字形辨认 穿 d i 戴 d i 带 领n 安 装n 按 钮针 b 砭 b 贬 斥引 q n 擎 j n 警 备3 词语辨析 ( 1) 大致 大概 都是副词,都表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测。 “ 大致 ” 表示推测语气,偏重于肯定 ;又指偏重于总体或总轮廓的。 “ 大概 ”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也用于时间、数量的推测。 它还指不精确,不详尽;也指大致的内容。 “ 大致 ” 和 “ 大概 ” 还都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 5、尽,此时可换用。 “ 大概 ” ,还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 “ 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 “ 大致 ” 则没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看月亮 ( 大致 / 大概 ) 是初十光景。 吃午饭 ( 大致 / 大概 ) 是十二点。 大致 大概 ( 2) 对 对于 关于 对: 很多场合与 “ 对于 ” 的用法相同,比 “ 对于 ” 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 “ 对 ”。 对于: 用法同 “ 对 ” ,表示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凡用 “ 对于 ” 的地方均可用 “ 对 ”。 关于: 主要表示关涉的范围。 “ 关于 ” 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请将使用正 6、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对 / 对于 / 关于 ) 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 他 ( 对 / 对于 / 关于 ) 工作很负责。 ( 对 / 对于 / 关于 ) 这座白塔,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 对 关于 ( 3) 尤其 特别 尤其: 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 特别: 既作副词,也作形容词,用途较广。 作副词时,有 “ 尤其 ” 意,但语气较弱;作形容词时,有 “ 与众不同、不普通 ” 之意。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快要冻僵的人对温暖 ( 尤其 / 特别 ) 敏感。 ( 尤其 / 特别 ) 让人高兴的是,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 特别 4 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 7、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 1)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 江河日下 ,诗意油然而生。 ( ) 请说明理由: 本义是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 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属望文生义。 ( 2) 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 东山再起 ,必须要有制度化的举措。 ( ) 请说明理由: 应用 “ 死灰复燃 ”。 “ 东山再起 ” 指隐退后再次出来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复起,重新得势。 是中性词语,一般用于人。 ( 3)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 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 ) 8、 请说明理由: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后面的 “ 谈论 ” 语义重复,所以不当。 ( 4)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 实至名归。 ( ) 请说明理由: “ 实至名归 ” 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会随之而来,与上文内容正好相应,使用正 确。 伟大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 吕叔湘 ( 1904 1998) ,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为当前我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学术顾问。 他主持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语言 9、文字应用和语文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1 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_ 【答案】 分析: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 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 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 “ 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 作比方,再假设 “ 用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 ” , “ 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 ”。 用白金铸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 但人们一看就明白 10、,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略的了。 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 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 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2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 【答案】 ( 1) 分块说明: 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 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却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11、。 ( 2) 举例说明 ( 方法 ) : 不少说明文都是从概念出发,先下个定义,然后 再解释一番。 这样说明事物难免抽象,读者即使通过解释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触它实际上又似懂非懂。 本文十分重视举例说明。 无论是概述,还是详述,根据说明内容的变化,都逐个举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厌其烦地举了大量的例子。 比如:为了说明 “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 这一观点时,就例举了旧时表示马的名称的十六种概念,还加了注释。 说明 “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 、 “ 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 ” 、形声字读音的变化等,都举了大量的例子,选的例子又比较典型。 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 12、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 3) 对比说明: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 如:讲 “ 江、河 ” 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 “ 江 ” 原来专指长江, “ 河 ” 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 “ 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 ”。 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 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 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3 本文语言特点 通俗、准确、风趣。 请分析一下这种语言特色的作用。 _ _ 【答案】 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 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 13、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准确。 如 “ 大约 ” 是约算,文中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 “ 大概 ” 是推测,文中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风趣。 朱熹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读好文章,要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就语文课说,这后一点很重要,因为读了以后,最好是能把写法的优点吸收到自己的笔下,取其所长,也写得好。 这吸收要靠两个条件:一是熟读,把课文的笔调印入自己的头脑;二是识货,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如本文的特色有: ( 1) 14、概括性强。 古今语言的差别是个大题目,内容头绪纷繁,很难用少数文字说明白。 可是作者能够以纲系目,以点带面,用文字不多,仿佛把应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正是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 2) 条理清楚。 前面已经说过,布局是先总说,后分说;内容简单的多说,差一些的少说。 这样,乱丝般的材料就显得简单清晰。 ( 3) 科学性强。 所有意见都来自作者语言方面的渊博知识,论点是重要的,确凿的,所举例证是典型的,有力的。 能这样,所以传播的知识分量重,说服力强。 ( 4) 深入浅出。 写文章,介绍比较复杂、比较深奥的知识,容易失之专家气重,术语连篇累牍,文字诘屈聱牙,使外行人望之却步。 本篇就不然,性质虽然近于天书,却像是小学生也不难读懂。 ( 5) 文笔的风格平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