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案及反思内容摘要:
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板书)。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在学生总结出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认识磁 铁的南北极。 并简单介绍地球的南北极,及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出示地图图片,磁悬浮列车图片) 2.教师明确指出:同学们的重大发现就是磁铁的性质。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充分的肯定。 3.介绍完“同极相斥,异级相吸”的磁铁性质后,立即根据这一原理,因为地球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可以用磁铁来做指南针。 全体搬出水槽,做一简意的指南针,完成实验。 ( 1)小组实验,得出结论后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指名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果。 (到展示台演示) ( 2)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及要注意的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磁铁的应用。 ( 1)学生汇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磁铁。 ( 2)教师补充。 2.设计、制作磁铁玩具。 ( 1)制作小帆船 ( 2) 制作自己会跑的汽车。 ( 3) 制作会飞的小熊猫 ,磁铁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的奥秘还有很多,需要同学们去发现、去。青岛版科学三下有趣的磁铁教案及反思
相关推荐
1、赵 普 宋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自学提纲( 10分钟左右) 1、赵普勤奋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读书勤奋及读书的效果表现在什么地方。 2 、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 太宗反应如何。 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3、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为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
( 2)学生拆装手电筒。 在活动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 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 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 3)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要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这时揭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 4)师生小结,手电筒的灯泡能亮了的原理。 三
亮的秘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有电池、小灯泡、开关、筒四部分组成。 预设 2:电池提供电量 预设 3:小灯泡通电可 以亮 预设 4:开关控制手电筒灯泡的亮灭。 预设 5:筒相当于导线。 学生想象电流的情景。 谈话: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关手电筒的秘密,那你能否想象一下,为什么合上开关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呢。 学生交流 教师讲解、灯泡发亮的过程
关控制灯泡亮灭 师引导探究筒体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电筒每一部分,能不能有更多发现。 学生观察后交流新发现 (师建议各小组一边说,一边安装) : ( 1)、灯丝在玻璃泡里面,但是两个端点露在外面,下面的触点连接筒体上面的触点,侧面的触点连接螺纹; ( 2)、电池有正负极,正极 连接 筒体内下面的触点 ,(师启发,通过筒体内下面的这个触点能跟谁相连。 ) 连接灯泡,负极连着手电筒的底座
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反思三: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伟大的发现者。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 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 “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 三年级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
1、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了解贝聿铭及其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自学提纲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语句或者事例。 3、本文介绍的是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标题。 4、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