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ppt课件内容摘要:
1、2 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 2 掌握平面向量的几何表 示及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等概念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有关概念命题的判断 下面给出五个命题: (1 ) 如果向量 a b , 那么 |a | | b | 0 ; (2 ) 如果 |a | |b |, 那么 a b ; (3 ) 如果 | e | 1 , 那么 e 叫做单位向量; (4 ) 如果 a b , 那么 a , b 必是平行向量; (5 ) 如果 2、 a b , 且 | a | |b | 0 , 那么 a b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填序号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 :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 由 ( 1 ) 的条件 a b , 仅能得出向量 a 与 b 平行 , 不能确定 a , b 都是非零向量 , 所以命题 ( 1 ) 错;两个向量相等是指方向相同 , 且大小相等 , ( 2 ) 的条件中只有大小相等 ,没有指明方向相同 , 故 ( 2 ) 错; ( 5 ) 的条件中 , a b 不等价于方向相同 ,a 与 b 有方向相反的可能 , 故 ( 5 ) 3、错; |e |表示向量 e 的长度 ( 或大小 ) ,依据单位向量定义 , 知 ( 3 ) 正确;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 , 故 ( 4 ) 正确 答案 : (3 )(4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a 与 b 共线 , b 与 c 共线 , 则 a 与 c 也共线 B 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点与终点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C 向量 a 与 b 不共线 , 则 a 与 b 都是非零向量 D 有相同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 : 对于有关向量基本概念的考查 , 可以从概念特征入手 , 也可以从反面进行 4、考虑 , 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结合由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共线 , 所以 A 不正确由于数学中研究的向量是自由向量 , 所以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 , 而此时就构不成四边形 ,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 所以 B 不正确向量的平行只要方向相同或相反即可 , 与起点是否相同无关 , 所以 D 不正确 答案 : C 方法指导 :选项 C 的条件以否定形式给出 , 可从其逆否命题入手 , 若 a 与 b 不都是非零向量 , 即 a 与 b 至少有一个是零向量 , 则 a与 b 共线 , 不符合已知条件 , 所以 a 与 b 都是非零向量 变式训练 1 下列各量中: 密度; 距离; 5、 浮力; 风速; 电流强度; 温度是向量的是 _ _ _ _ _ _ _ _ _ _ ( 填序号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如右下图所示 , 设 D , E , F 分别是等边 边的中点 ,回答下列问题: (1 ) 与 模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2 ) 是否存在与 模相等 , 方向相同的向量。 (3 ) 与 等的向量存在吗。 请说明理由 (4 ) 图中与 线的向量有哪些。 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相等与共线向量的概念以及向量方向的判断 解析: (1 )1 7 个; (2 ) 由于 | |, | |, 故存在 与 模相等 , 方向相同; (3 ) 故存在与 等 6、的向量 (4 ) 图中与 线的向量有 , 变式训练 2 如图 , D , E , F 分别是 边上的中点 , 四边形 请分别写出: (1 ) 与 模相等且共线的向量; (2 ) 与 等的向量; (3 ) 与 反的向量 解析: (1 ) 与 模相等且共线的向量为: (2 ) 与 等的向量为 A F, (3 ) 与 反的向量有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相等向量的应用 如下图 , 在 A , D 、 E 、 F 分别是 上的点 ,已知 , , 试推断向量 与 是否为相等向量 , 说明你的理由 分析 :判断 否为相等向量 , 即判断这两个向量的模是否相等 , 方向是否相同转化为平面几何 7、问题 , 就是判断线段 不是 平行且长度相等 解析: | |, 从而 D 是 中点 平行向量 , 从而 即 1. F 是 中点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 , 12 又 | |, 即 12 从而 E 为 中点 于是 且 12 F 是 中点 , 12 故 规律总结: 在平面图形中研究向量问题 , 要充分利用向量的有关概念和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 , 将向量关系与几何图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长度关系等进行相互转化 ,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变式训练 3 如右图 , 四边形 其中 则相等的向量是 ( ) A. C BB. . . 析 : 注意利用已知条件: 由此可知 , 可判断四边形 D 是平行四边形 , 根 8、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相等向量的定义可得: 答案 : D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向量的实际应用 已知飞机从甲地按北偏东 30 的方向飞行 2 0 0 0 k m 到达乙地 ,再从乙地按南偏东 30 的方向飞行 2 0 0 0 k m 到达丙地 , 再从丙地按西南方向飞行 1 0 0 0 2 k m 到达丁地 , 问:丁地在甲地的什么方向。 丁地距甲地多远。 分析 :首先根据飞机航行的方向作出其平面图 , 然后利用三角知识求解 解析: 如右图所示 , A , B , C , D 分别表示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 依题意知 A 正三角形 , 则 2 0 0 0 k m . 45 , 9、 1 0 0 0 2 k m , 是直角三角形 1 0 0 0 2 k m , 45 . 丁地在甲地的东南方向 , 距甲地 1 0 0 0 2 k m . 变式训练 4 一位模型赛车手摇控一辆赛车向正东方向前进 1 米 , 逆时针方向转变 度 , 继续按直线向前行进 1 米 , 再逆时针方向转变 度 ,按直线向前行进 1 米 , 按此方法继续操作下去 (1 ) 按 1 1 0 0 比例作图说明当 45 时 , 操作几次时赛车的位移为零。 (2 ) 若按此法操作使赛车能回到出发点 ,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1 ) 如右图 , 操作 8 次赛车的位移为零; (2 ) 要使赛车能回到出发点 , 只需赛车的位移为零 , 按 ( 1 ) 的方式作图 , 则所作图形是内角为 180 的正多边形 故有: n ( 1 8 0 ) ( n 2 )1 8 0 , n 3 6 0 , n 为不小于 3 的整数 如 30 , 则 n 12 , 即操作 12 次可以回到起点;又 15 , 则n 24 , 即操作 24 次可回到起点。(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ppt课件
相关推荐
和方法。 教学难点 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课 组成,主要研究水能溶解其他物质、加快溶解、水与其他物质的混合和分离等方面的内容。 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 《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
1、1 角函数的应用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 用的基本步骤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三角函数图象的应用 画出函数 y | s i n x |的图象并观察其周期 分析 :画函数 y | s
A B 2 3 四、系列训练 如图, AB∥ DE,∠ B=50176。 .求∠ 1,∠ 2,∠ 3 的度数。 如图 AB∥ CD, AD∥ BC,在图中标出的 4 个角中,哪些角是相等的。 你能从图中找出互补的角吗。 如图,一艘船 A 在海面上 ,从船 A 上看灯塔 B 在北偏西 63176。 的方向,那么从灯塔看船A在什么方向。 如图, A是直线 DE 上一点, DE∥ BC,∠
1、2 量的减法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 2 掌握向量减法运算的定义 , 会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差向量 , 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向量减法法则的应用 化简: ( ( _ _ _ _ _ _ _ _ 解析 : 利用性质来 化简 ( ( ( ( 0
1、2 量的加法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定义 , 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向量加法法则的应用 设 O 是 任一点 , D 、 E 、 F 分别为 中点证明: 分析 :利用向量加法的三 角形法则
( )的主要来源。 土壤能够提供含( )、( )、( )、( )、( )、( )( )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 的无机盐,它们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每一部分都要呼吸,土壤中必须有一定量的( )来保证根的呼吸。 10 保护土壤 我国耕地面积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 在当前,我国土壤的现实状况是:草场( )日益严重, ( )利用不合理,黄土高原等地区( )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