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ppt课件内容摘要:
1、2 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2 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求点的坐标 点 P 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 动,速度向量 v (4 , 3 )( 即点 P 的运动方向与 v 相同 , 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 | v |个单位 ) 设开始时点 10 , 10 ) , 则 5 秒后点 P 的坐标为 ( ) A ( 2 , 4 ) B ( 30 , 25 ) C (1 0 , 5 ) D (5 , 10) 解析 : 由已知 2、 ( 10 , 10 ) , 设运动后到点 Q , 则 5 (4 , 3) (2 0 , 15) , 那么点 Q 的坐标为 ( 2 0 10 , 10 1 5 ) ( 1 0 , 5) 答案 : C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变式训练 1 已知 (5 , 3) , C ( 1 , 3 ) , 2 则点 D 的坐标为 ( ) A ( 1 1 , 9 ) B (4 , 0 ) C (9 , 3 ) D (9 , 3)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 : 设 D ( x , y ) , C ( 1 , 3 ) , ( x 1 , y 3) 又 (5 , 3) , 2 ( 3、x 1 , y 3) 2 ( 5 , 3) ( 1 0 , 6) x 1 10 ,y 3 6 ,即 x 9 ,y 3. D ( 9 , 3) , 故选 D. 答案 : D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已知向量 a (1 , 2 ) , b (2 , 3 ) , c (3 , 4 ) , 且 c 1 a 2 b ,则 1 , 2 的值分别为 ( ) A 2 , 1 B 1 , 2 C 2 , 1 D 1 , 2 解析 : c 1a 2b , (3 , 4 ) 1(1 , 2 ) 2(2 , 3 ) ( 1 2 2, 2 1 3 2) 1 2 2 3 ,2 1 3 4、2 4 ,即 1 1 ,2 D 方法指导 :本题实际上就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坐标表示的一种展示 , 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采用待定系数法 变式训练 2 已知点 A (2 , 3 ) 、 B (5 , 4 ) 、 C (7 , 10 ) 求 2 3 坐标 解析: A (2 , 3 ) , B (5 , 4 ) , C (7 , 10 ) , (3 , 1 ) , (2 , 6 ) , (5 , 7 ) 2 3 ( 3 , 1 ) 2 ( 2 , 6 ) 3 (5 , 7 ) (3 , 1 ) (4 , 12 ) ( 1 5 , 21 ) (7 , 13 ) ( 1 5 , 21 ) ( 8 , 8) 5、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问题 已知 a (3 , 2) , b ( 10 , 9 ) , 当 k 为何值时 , k a b 与 2 a 3 b 平行。 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分析 :先把 b , 2 a 3 b 化简成坐标形式 , 根据 b a , 求出相应的 , 从而判断是同向还是反向 , 或直接利用 k a b (2 a 3 b )来求 , 从而判断同向还是反向 解析: 方法一 b k (3 , 2) ( 10 , 9 ) (3 k 10 , 2 k 9) , 2 a 3 b 2 (3 , 2) 3( 10 , 9 ) ( 3 6 , 31) 当 b 6、 与 2 a 3 b 平行时 , 存在唯一实数 , 使 b (2 a 3 b ) 由 (3 k 10 , 2 k 9) ( 3 6 , 31) , 3 k 10 36 , 2 k 9 31 k 23, 13. 当 k 23时 , k a b 与 2 a 3 b 平行 , 这时 b 23a b . 13 0 , 23a b 与 2 a 3 b 反向 方法二 由方法一知 b (3 k 10 , 2 k 9) , 2 a 3 b (3 6 , 3 1 ) , 因 ( b ) ( 2 a 3 b ) , (3 k 10) ( 3 1 ) 36 ( 2 k 9) 0. 解得 k 23. 此时 b 63 10 ,43 9 363,31313(3 6 , 31) 13(2 a 3 b ) 当 k 23时 , k a b 与 2 a 3 b 平行并且反向 方法指导 :两向量平行条件的两种形式在解题时可根据情况适 当选用 变式训练 3 已知向量 ( k , 12 ) , (4 , 5 ) , ( k , 10 ) , 且 A 、B 、 C 三点共线 , 则 k _ _ _ _ _ _ _ _ 解析 : 由已知可求得 ( k 4 , 7 ) , (2 k , 2 ) 由 A 、 B 、C 三点共线 , 有 ( k 4 ) 2 7 2 k 0 , 解得 k 23. 答案 : 23。(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ppt课件
相关推荐
(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A、 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 开 篇 ,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 作者 逐 层分析。 首先 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正面假设
1、2 5 向量的应用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体会用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 物理问题的过程 2 掌握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 三步曲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日常生活中 ,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 ,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 ,
被评为 “ 静穆 ” 、“ 淡远 ” ,为后世所称道。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是直接抒情, “ 忘言 ” 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说明作者在 “ 出世 ” 与 “ 入世 ” ,亦即 “ 退 ”与 “ 进 ” 、 “ 仕 ” 与 “ 隐 ” 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态。 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 “ 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 ,“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 ” , “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 退隐 ’ 、 ‘ 归田 ’ 、
个别读、齐读。 借助注释翻译。 研读讨论后明确: 1)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 做 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基本的轮廓的认识,为随后的“知”作 较为充分的准备。 2)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结合讲解训练题三。 3)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即是 ‘ 体认 ’。 现在用直觉一词,乃以其较易了解。 以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方法为直觉,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这些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有类似处,并非谓中国哲学中此类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完全相同。 ” 那么,中国哲学的直觉法与西洋哲学的直觉法,有哪些不同呢。 张先生在这里没有详论。 但张先生在本书的另一处却指出: “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 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并作了如下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