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2课宋词二首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说明作者在 “ 出世 ” 与 “ 入世 ” ,亦即 “ 退 ”与 “ 进 ” 、 “ 仕 ” 与 “ 隐 ” 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态。 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 “ 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 ,“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 ” , “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 退隐 ’ 、 ‘ 归田 ’ 、 ‘ 遁世 ’ 要更深更沉重 ” (《美的历程》)。 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 又恐琼楼玉宇 ” 二句,把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诸书中的神话传说具象化。 说入世不易,出世尤难,言外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 这里寄寓着 “ 出世 ” 、“ 入世 ” 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 尽管上下文衔接处都曾表示自己顾影自怜 、迳欲遐举之意。 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 “ 出世 ” 的思想,实质上都是 “ 入世 ” 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亦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无入不适。 “ 转朱阁 ” 三句, “ 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不应 ” 二句,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 月问月,实际上是怀人。 “ 月如无恨月长圆 ” (石曼卿),本是 “ 人事多错迕 ” (杜甫)的同义语。 “ 人有悲欢离合 ” 三句,双绾自然和社会,用变幻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合少离多自古已然的事实,意境一转豁达,聊以自我宽慰。 结尾两句,把南朝刘宋时谢庄的《月赋》 ,进行更高层次的变转,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是颇有 “ 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 (胡寅《酒边词序》)的崇高美感的。 从艺术成就上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 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格调上则是 “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 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作者既标举了 “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 ” ,又摒弃那种 “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 ” 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 “ 随缘自娱 ” 的生活意义。 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 “ 触处生春 ” 、引人向上的韵致。 (《唐宋词鉴赏辞典》 ) 2.“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此时亦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此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全词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 来传诵不衰。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说: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诗词曲精选系列 唐宋词一百首》) 3.“ 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 虽化用南朝谢庄《月赋》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但二者意境却不同: “ 隔千里兮共明月 ”是描述与远隔千里的 “ 美人 ” 共享明月的情景,抒发的是怨遥伤远之情;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则把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进行更高层次的转变,一转离别感伤情调,意境豁达 开阔。 结尾这两句虽然寄语子由,但同时也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 《月赋》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谢庄《月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通过虚构曹植与王粲等赏月吟 诗的故事情节,借以展开对月光的清丽以及沐浴在月光中的人们的情思的描写,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一句出自篇末所系第一首歌诗(赋中系诗滥觞自《楚辞》中的乱辞,本赋两首歌诗,第一首歌咏明月,第二首歌咏落月): “ 歌曰: ‘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 川路长兮不可越。 ’” 本词相对照的苏辙的《水调歌头》。 苏轼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即熙宁十年( 1077)四月,苏轼知徐州,苏辙随兄至徐,留百余日,将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佥判任。 苏辙中秋作《水调歌头》告别。 词中抒写兄弟俩久别重逢又临分别的凄凉情怀。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 对永登楼。 教 学 建 议 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很难用语言表述,因而不宜讲得过多,应让学生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去理解,或者以 “ 思考与讨论 ” 中两道题为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这两首词的相关资料,也可事先布置学生自己查找 [附录 ] 《雨霖铃》教学计划 一、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死别都是。长春版语文八上第2课宋词二首word教学参考
相关推荐
1、2 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2 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求点的坐标 点 P 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 动,速度向量 v (4 , 3 )( 即点 P 的运动方向与 v 相同 , 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 | v
(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A、 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 开 篇 ,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 作者 逐 层分析。 首先 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正面假设
1、2 5 向量的应用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体会用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 物理问题的过程 2 掌握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 三步曲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日常生活中 ,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 ,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 ,
个别读、齐读。 借助注释翻译。 研读讨论后明确: 1)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 做 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基本的轮廓的认识,为随后的“知”作 较为充分的准备。 2)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结合讲解训练题三。 3)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即是 ‘ 体认 ’。 现在用直觉一词,乃以其较易了解。 以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方法为直觉,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这些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有类似处,并非谓中国哲学中此类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完全相同。 ” 那么,中国哲学的直觉法与西洋哲学的直觉法,有哪些不同呢。 张先生在这里没有详论。 但张先生在本书的另一处却指出: “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 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并作了如下的分析: “
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文章有些心驰神往了。 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 文章 —— 《谈作文》,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 1)写什么(内容) —— 作者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 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