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2课宋词二首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说明作者在 “ 出世 ” 与 “ 入世 ” ,亦即 “ 退 ”与 “ 进 ” 、 “ 仕 ” 与 “ 隐 ” 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态。 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 “ 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 ,“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 ” , “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 退隐 ’ 、 ‘ 归田 ’ 、 ‘ 遁世 ’ 要更深更沉重 ” (《美的历程》)。 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 又恐琼楼玉宇 ” 二句,把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诸书中的神话传说具象化。 说入世不易,出世尤难,言外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 这里寄寓着 “ 出世 ” 、“ 入世 ” 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 尽管上下文衔接处都曾表示自己顾影自怜 、迳欲遐举之意。 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 “ 出世 ” 的思想,实质上都是 “ 入世 ” 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亦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无入不适。 “ 转朱阁 ” 三句, “ 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不应 ” 二句,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 月问月,实际上是怀人。 “ 月如无恨月长圆 ” (石曼卿),本是 “ 人事多错迕 ” (杜甫)的同义语。 “ 人有悲欢离合 ” 三句,双绾自然和社会,用变幻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合少离多自古已然的事实,意境一转豁达,聊以自我宽慰。 结尾两句,把南朝刘宋时谢庄的《月赋》 ,进行更高层次的变转,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是颇有 “ 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 (胡寅《酒边词序》)的崇高美感的。 从艺术成就上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 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格调上则是 “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 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作者既标举了 “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 ” ,又摒弃那种 “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 ” 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 “ 随缘自娱 ” 的生活意义。 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 “ 触处生春 ” 、引人向上的韵致。 (《唐宋词鉴赏辞典》 ) 2.“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此时亦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此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全词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 来传诵不衰。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说: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诗词曲精选系列 唐宋词一百首》) 3.“ 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 虽化用南朝谢庄《月赋》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但二者意境却不同: “ 隔千里兮共明月 ”是描述与远隔千里的 “ 美人 ” 共享明月的情景,抒发的是怨遥伤远之情;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则把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进行更高层次的转变,一转离别感伤情调,意境豁达 开阔。 结尾这两句虽然寄语子由,但同时也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 《月赋》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谢庄《月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通过虚构曹植与王粲等赏月吟 诗的故事情节,借以展开对月光的清丽以及沐浴在月光中的人们的情思的描写,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一句出自篇末所系第一首歌诗(赋中系诗滥觞自《楚辞》中的乱辞,本赋两首歌诗,第一首歌咏明月,第二首歌咏落月): “ 歌曰: ‘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 川路长兮不可越。 ’” 本词相对照的苏辙的《水调歌头》。 苏轼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即熙宁十年( 1077)四月,苏轼知徐州,苏辙随兄至徐,留百余日,将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佥判任。 苏辙中秋作《水调歌头》告别。 词中抒写兄弟俩久别重逢又临分别的凄凉情怀。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 对永登楼。 教 学 建 议 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很难用语言表述,因而不宜讲得过多,应让学生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去理解,或者以 “ 思考与讨论 ” 中两道题为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这两首词的相关资料,也可事先布置学生自己查找 [附录 ] 《雨霖铃》教学计划 一、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死别都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