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5课老子二章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即是 ‘ 体认 ’。 现在用直觉一词,乃以其较易了解。 以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方法为直觉,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这些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有类似处,并非谓中国哲学中此类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完全相同。 ” 那么,中国哲学的直觉法与西洋哲学的直觉法,有哪些不同呢。 张先生在这里没有详论。 但张先生在本书的另一处却指出: “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 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并作了如下的分析: “ 中国哲学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亦无形式上的条理系统。 中国思想家认为经验上的贯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 能解释生 活经验,并在实践上使之得到一种受用,便已足够,而不必更作文字上细微的推敲。 可以说,中国哲学只重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的论证。 体验久久,忽有所悟,以前许多疑难涣然消释,日常的经验乃得到贯通,如此即是有所得。 中国思想家的习惯,即直接将此所悟所得写出,而不更仔细证明之。 „„ 中国思想家并不认为细密论证是必要的;反之,乃以为是赘疣。 ”我认为,张先生的这段话非常精当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直觉思维不同于西洋哲学直觉法的特点。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在认识论或方法论上,大多是采取直觉顿悟的方式;而西方较多的哲 学家,即便是大量阐述关于直觉知识、直觉方法的哲学家,所采取的也是步步论证的方式。 中国哲学 “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 的特色,几乎可以在中国主要哲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而以老子的直觉思维方法更具有代表性。 老子认为,真正能够把握道、认识道的方法是直觉(或直观)的方法。 《老子》对这种直觉的体道方法作了说明。 比如: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十六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等等。 这就是说,要用直觉的方法去体道,既要体 验到它的 “ 无 ” ,又要体验到它的 “ 有 ” ,进而体验到道的 “ 有无相生 ” ,这就可以说悟出了道的奥妙来了。 如果舍弃了这种直觉方法,用别的方法是不能摸到 “ 道 ” 的门径的。 要使直觉的体道方法真正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思维的明澈性、纯净性,使思维真正发挥能动的直观作用。 这就是老子说的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老子》十章),只有揩净思想上的尘垢,在体认道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差错;如果思维不纯净,就体悟不出“ 道 ”。 而老子所说的 “ 涤除玄览 ” ,保持思维纯净,其实就是要排除人的经验认识。 在老子看来,人如果有了经验认识以后,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带着这样的偏见去体认“ 道 ” ,就会歪曲 “ 道 ” ,使 “ 道 ” 带上感性色彩。 在 “ 涤除玄览 ” 以后,老子对其直觉的体道方法作了具体说明,这就是: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四十八章) “ 为学 ” 是一种经验认识。 老子认为,要一步步地抛弃经验认识;然后再抛弃理性对外物所作的判定;最后使理性在纯净的本然状态中升华和飞跃,一下子把握整体性的理性对象 —— “ 道 ”。 这种方法与 “ 为学 ” 的经验主义认识方法完全相反,所以老子说: “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老子》四十七章)老子认为经验的认识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即对道的认识,只有用直觉的体道方法,才能获得 “ 见天道 ” 的真知。 (二)老子直觉思维的意义 及其在科学创造中的价值 老子体认 “ 道 ” 的直觉方法,在认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如何从整体上、总体上去把握客体,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难题。 为探索这一难题,从古到今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理论体系。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把认识对象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两大类。 再把可见世界分为个别的存在物和个别的影子两类;把可知世界分为数学、几何学知识和理念知识两大类。 并认为可见世界的知识是人们凭感觉经验得到的;数学知识他称之为理智,认为这是推理可以得到的;他把理念的知识称为理性,认 为这是通过人的灵魂回忆来认识的等等。 康德则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部分。 认为感性经验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 —— 时间、空间和感觉材料相结合的产物;理性知识是人的先天范畴(共十二个)和杂乱的感觉相结合的产物,这两部分的知识都是合理的、可靠的。 但是,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