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ppt课件内容摘要:
1、3 角和与差的正切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能用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2 熟练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后的应用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求值 已知 , ta n A , t a n B 是方程 3 8 x 1 0 的两个根 ,则 ta n C _ _ _ _ _ _ _ _ 解析 : 结合 A B C , 能够把两角和的正切与韦达定理联系起来 ta n C ta n ( A B ) ta n A t a n n A t a n B 1 2. 答案 : 2 2、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已知 ta n 13, ta n 2. (1 ) 求 ta n ( ) 的值; (2 ) 求 的值 ( 其中 0 90 1 8 0 )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 (1 ) 直接利用公式 T( ), t a n ( ) ta n t a n 1 ta n t a n 13 21 13 ( 2 ) 7. (2 ) 0 90 , 90 180 , 90 270 . 又 t a n ( ) ta n t a n 1 ta n t a n 13( 2 )1 13 ( 2 ) 1 , 135 . 规律总结: 对这类求角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 1 3、 ) 确定所求的角范围; ( 2 ) 求出这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的值 ( 根据题目的条件及角的范围选取三 角函数 , 目的是角与函数值对应的单一性 ) ; ( 3 ) 确定角的大小 变式训练 1 计算:1 ta n 7 5 1 ta n 7 5 . 分析 : ta n 4 5 1 , 原式可以看成1 ta n 4 5 ta n 7 5 ta n 4 5 t a n 7 5 , 这样就可以运用正切的和角公式 解析: 原式1 ta n 4 5 ta n 7 5 ta n 4 5 t a n 7 5 1ta n ( 45 75 ) 1ta n 1 2 0 1ta n ( 180 60 )1 t a 4、n 6 0 33.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公式的变用、活用 计算 ta n 6 5 t a n 7 0 t a n 6 5 t a n 7 0 的值 分析 :注意到 65 70 135 , 自然联想两角和的正切公式 解 析 : 1 ta n 1 3 5 ta n ( 6 5 70 ) ta n 6 5 t a n 7 0 1 ta n 6 5 ta n 7 0 . 1 t a n 6 5 t a n 70 t a n 6 5 t a n 70 . 原式 1. 方法指导 :你能计算1 ta n 1 5 1 ta n 1 5 吗。 可通过 1 ta n 4 5 的代换 ,逆用两角差 5、的正切公式 如图 , 在 , 垂足为 D , 且 2 3 6 , 求 度数 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 求出 t a n t a n 然后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出 解析: 设 2 x ( x 0) , 则 3 x , 6 x , t a n x6 x13, ta n C x6 x12. t a n ta n ( ta n B t a n ta n t a n 3121 1312 1 , 0 B 2, 0 2, 0 B . 4. 方法指导 :我们已经知道斜 , t a n A t a n B t a n C t a n A ta n B ta n C 那么 , t a n t a n t a n t a n t a n t a n 1 成立吗。 变式训练 2 已知 ( t a n 1 ) ( ta n 1) 2 , 若 , 都是锐角 , 求 的值 解析: ( t a n 1 )( t a n 1) 2 , ta n t a n ta n t a n 1. t a n ( ) ta n t a n 1 ta n t a n 1. 又 、 为锐角 , 0 . 3 4.。(苏教版)数学必修四 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ppt课件
相关推荐
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文章有些心驰神往了。 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 文章 —— 《谈作文》,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 1)写什么(内容) —— 作者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 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
即是 ‘ 体认 ’。 现在用直觉一词,乃以其较易了解。 以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方法为直觉,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这些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有类似处,并非谓中国哲学中此类方法与西洋哲学中所谓直觉法完全相同。 ” 那么,中国哲学的直觉法与西洋哲学的直觉法,有哪些不同呢。 张先生在这里没有详论。 但张先生在本书的另一处却指出: “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 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并作了如下的分析: “
个别读、齐读。 借助注释翻译。 研读讨论后明确: 1)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 做 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基本的轮廓的认识,为随后的“知”作 较为充分的准备。 2)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结合讲解训练题三。 3)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梅森,驾雪橇飞驰而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 了雪原上的生之艰难,从而也更能领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建议 杰克 伦敦的 “ 北方故事 ” 小说惯以北方严酷的自然环境衬出人的顽强抗争意志,奏出一曲曲坚强生命的赞歌,如脍炙人口的《热爱 生命》。 课文不仅是生命力的赞歌,而且展示了自然残酷、生之竞争残酷的悲壮。 在沉寂的雪原上,三个人驱赶着一群狗艰难跋涉,从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淘金(兼打猎)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 4分) 朦胧的云雾,如同一层白色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好听的声音的呢。 ( ) 那本书放在哪里了。 左角第三排,不错。 ( ) 四、积累不运用。 ( 12 分) 此时明月( )中天,母亲( )在如水的月色里,像(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深入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文中哪几段在 谈这个话题。 明确:第二段至第四段。 2 .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 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 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 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伙伴,即“天人合一”。 人类应当采用和平手段向大自然索取。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先列举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两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