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下饮酒word教导学案内容摘要:
被评为 “ 静穆 ” 、“ 淡远 ” ,为后世所称道。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是直接抒情, “ 忘言 ” 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 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与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 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 喧嚣 ” 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 “ 悠然见南山 ” 好的,也有认为 “ 悠然望南山 ” 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见 ” 字好。 “ 见 ” 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 “ 悠然 ” 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或: “ 望 ” 字好。 “ 望 ” 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 后 作 业 2020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21— 22 题。 (共 4 分 )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妙在何处。 ( 2 分) 22.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中的 “ 真意 ” 指的是仆么 ?(2 分 ) : “ 悠然 ”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 见 ” 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 分 ) 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2 分 ) 2020 年四川省资阳市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3 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 “心远地自偏 ”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 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 “境 ”与 “心 ”皆 “静 ”的特点。 D. “此中有真意 ”的 “此中 ”,指的是幽美淡远的 “景 ”和悠然自得之 “情 ”。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东晋 陶渊明《移居》 《饮酒》学案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语文版语文七下饮酒word教导学案
相关推荐
( 1)字词: “以为”:① “以为神”: 把(它)当作, ②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因”: ① “虎因喜”因而 ②于是。 “因跳踉大阚。 ” (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 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用脚踢。 这里作动词用。 ) 3. 齐读
1、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第 7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解决问题 的策略( 2)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学习目标 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发展思维能力。 用这些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两个人玩,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复习导入 2016/11/30
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者柳宗元( 773一 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 一些山水名胜
3.课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二) 揣摩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本 . .。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 . . 而不仅是 技术
不解之缘: 爱不释手: 怡然自得: 井然有序: 1跃跃欲试: 1雄心勃勃: 1流连忘返: 1大名鼎鼎: 自 主 学 习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 ) ( )磨枪( ) ( )长( )及 ( )举( )动 ( )手不( ) 先发( ) 远高一尺( ) 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带点词造句 首屈一指 我行我素 先发制人 措手不及 轻举妄动 鞭长莫及 二、把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