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 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 —— 为了争取群众 —— 获得广大的群众 —— 做诗如说话 —— 提倡“大众语”运动 —— “通俗化”运动 —— 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 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三、拓展思维 1 ”的段落,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 雅和俗谁说了算数。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三、教师出示“学案”,请同 学们完善后通过,作为《泰》文的学习方案。 (事先印好,课堂上下发) 【附】《评〈泰坦尼克号〉》学案(草案) 一、听清作者声音:用圈点批法读课文,梳理文章要点 (一)课文第 9段段首有两句话,老师觉得对我们把握作者观点很有帮助:“《泰》在经济市场上的成功当然不是光靠童话故事。 其成功在于童话与高科技的结合。 ”作者为什么认为《泰》片的成人故事竟然是个“童话故事”。
,断定高若讷非君子。 第 2 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诋诮:诋毁 非辜:无罪。 以为当黜:黜,贬黜。 乃愚者之不逮:逮,及。 归纳:本段指责高若讷在范仲淹被贬时不但不救,反而诋毁其为人的拙劣表现,怒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 第 3 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骤,屡次。 归纳:本段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 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 第 4
( ) ( )磨枪( ) ( )长( )及 ( )举( )动 ( )手不( ) 先发( ) 远高一尺( ) 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带点词造句 首屈一指 我行我素 先发制人 措手不及 轻举妄动 鞭长莫及 二、把握课文内容
1、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第 8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学习目标 2. 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的便利,发展符号感。 1. 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会用数代替字母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等学术著作。 二、写作背景介绍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里是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 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沈从文 20岁 (1922年 )离开这里, 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记录自己所见所感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
1、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第 8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4 钉子板上 的多边形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学习目标 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