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七下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课件内容摘要: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即性质定理),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平行线的性质的简单应用 自学指导 5分钟 1、理解并能背诵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完成填空: 因为 a b 所以 1= 2(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 a b 所以 2= 3(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因为 a b 所以 3+ 4=180 (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看例题,掌握简单的说理过程。 例 若 4=60 , 则 1=_,根据 _; 2=_ _,根据 _; 3=_, 根据 _. A B C D E 4 1 2 3 例 知 C , A C ,试说明 C A B C D E F 1 解 :已知) A=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C(已知) 1=C (等量代换) 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自学检测 : 10分钟 、 2、 3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布置作业: 必做: 2、 3 选做: 5。(苏科版)数学七下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课件
相关推荐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 (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大家对 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
才同学都发表了他们真实得感受与看法,不错。 我谈一点我的看法,这位同学在介绍她选的音乐《高山流水》时,说这首曲子“抑郁平和”,我认为这曲子不是“抑郁平和”,应是“旷达悠长”。 这首乐曲有这样的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 四
年来,我练习写作,共写了六七万字。 初二寒假中也写了近万字的观察笔记和文章,人、 事、情、景、物都写,我观察力求细致,练笔力求深入,并做到读写紧密结合。 读了杜甫的《兵车行》和乐府诗《东门行》,我分别改写成课本剧《咸阳桥头》、《东门行》,我改写的课本剧《东门行》还被选在省重点中学作文选上。 以上是我学作文的一点体会。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训练
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 研 读感悟 桓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 ”画出 二、细读理解 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班里交流读书感受。 1)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妖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2)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抄词。 第二课时 课时 要求: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说 难点 1.理解: “人工草坪与野草 „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和 “小小麻雀也 „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 ‟”的深刻含义。 2. “啄 ”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 “餐 ”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 ”与 “连 ”意思上的区分。 二 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 本 课层次非常清晰,我主要采取的是以读为主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