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魏公子列传教案4内容摘要:
,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 (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 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 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仁而下士”。 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 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 (五)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 3 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 3 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 1)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 (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 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 ) ( 2)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 “俾”应读 b!,课本上误作 p@。 )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公子之名”。 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 ( 3)本段关键是哪一句。 (“能下士也”。 ) 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 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 分层练习诵读第 3 段。 重点是诵读第二、三层。 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六)阅读第 6 段。 要求弄清两点: (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 暗示了这一点。 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 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七)诵读第 7 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 (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 (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②信 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 )“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 (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 ”)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 (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二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 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八)诵读第 8 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 3 段。 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②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 讨论第三题,可以先提出 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 这些答案是: 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到为好。 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 (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从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 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 参考答案是 A、 D 两项。 ) 然后划分层次:①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②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③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到“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 )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一、二层。 (九)阅读第 9~ 12 段。 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 1)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 2) 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 ( 3)“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到”,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 ( 4)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 ( 5)“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十)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 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 1)典型材料的选择。 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 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 2)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 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 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 3)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 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 —— 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 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文化常识。 1.魏公子无忌: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 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 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 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七十多个“公子”连用,即可表明这一点。 2.士与门客: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明:“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 ”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 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 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 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 这些“门客”寄食于 豪门、贵族,在其门下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 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 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辨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魏公子列传》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第 2 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 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 40 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苏教版选修魏公子列传教案4
相关推荐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 2课时 利用直角坐标系和方位角与距离刻画物体间的位置 如图是某中学的校区平面示意图(一个方格的边长表示 1 个单位长度),试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 示校门、图书馆、花坛、体育场、教学大楼、国旗杆、实 验楼和体育馆的位置 . O 校门 图书馆 体育馆 国旗杆 花坛 体育场 教学大楼 实验楼 北 动脑筋 校门的位置为 ( 0, 0) ,图书馆的位置为 ( 3,
,将取决于我们要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 (解决问题) 四、研读文本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本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采用了什么论证(论述)方法。 讨论明确: ( 1)论述的中心:( 3节)“世界历史在这一千年当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心 —— 边缘结构被彻底改写了。 世界的重心逐渐西移,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移到最西端,然后跨越大西洋,落到最西端的北美大陆。 ” ( 2)采用了对比论证
菱形的判定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如图,用四支长度相等的铅笔能摆成菱形吗。 把上述问题抽象出来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吗。 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结论 . 如图,在四边形 C=A. C,C, 四边形 由此得到菱形的判定定理 1: 动脑筋 例 1 如图,在四边形 段 平分 相交于点 O, 1= 边形 证明: 线段 C, C,C,C. 在 1= 2, A= D. C=A. 四边形
呢。 2、孔子和子贡 屏显资料之四:子 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 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 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 (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 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 ) 梁以此奇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 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听觉、视觉;暗喻; 说明:此处我重点品读了词人将“明月”比作“玉壶”的妙处(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 2)、师: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词的上片,感受到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你能用同样优美的现代语言描绘出来吗。 生:回答。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