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杜牧赤壁内容摘要:
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 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 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苏教版语文七上杜牧赤壁
相关推荐
辛劳累的工作。 D .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 ________________乙 ________________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 ______的人。 三、阅读课文 537段,回答问题: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
癌【225。 i】 腻【 n236。 】 隙【 x236。 】 憾【 h224。 n】 蚱【 zh224。 】 蜢【 měng】 蹑【 ni226。 】 捏【 niē】 溢【 y236。 】 蒲【 p】 葚【 sh226。 n】 瞒【 m225。 n】 苞【 bāo】 蒿【 hāo】 荠【 j236。 】 喃【 n225。 n】 捎【 shāo】 禅【 ch225。 n】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1、理数的乘法 (2) 课前预习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1 . 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 并能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 2 . 掌握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 会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 课前预习 课标解读 知识梳理 1 .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 1 ) 乘法交换律 : a b = ; ( 2 ) 乘法结合律 :( a b ) c = ; ( 3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 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二、师生交流有关孑 L 子和《论语》的知识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 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 l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 (3)孔子是怎样的人 ?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
1、理数的乘方 (1) 课前预习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1 .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 2 . 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课前预习 课标解读 知识梳理 1 . 乘方的相关概念 ( 1 ) 我们把 读做 a 的 n 次方 , 也读做 a 的 n 次幂 . ( 2 ) 求 n 个 的乘积的运算 , 叫做乘方 . 在 a 叫做 , n 叫做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