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word版教案内容摘要:

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评: 这样的实验活动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角色, 力求 人人动手、 个个参与,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指导温 度计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测量的准确与否关系 到接下来数据的分析和曲线图的绘 制,教师的指导不可少。 另外, 10 分钟的连续观察测量,要搜集六个数据,对学生的科学 素养是一个考验和培养。 (六) 、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 .师: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大家从 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一是根据 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 3 .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 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 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 后慢。 评: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一活动环节上, 教师要采用 “扶 放” 结合的方法, 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教师要 “扶” 得多, 对各自的交流讨论 “放” 开让学生说。 (七) 、后续研究: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 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课后研究) 评: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再测量下去水的温度肯定不会一直降下去, 最后的温度接近于室 内的气温便达到“热平衡”。 后续研究主要是激发学生去思考和争论。 相信有了以上学生的 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 课后研究的兴趣会更大。 我想如果这样的目 的达到了,这就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 八、作业布置: 再次预测: 如果继续观测下去, 温度会怎样变化。 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 呢。 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如果有 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思考:曲线图的绘制如果能和观察记录结合在一起可能更好。 有好的操作方案吗。 九、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 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 并 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引导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 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 等老师数到 5 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 5 秒钟, 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 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根手指的感觉 却是截然不同的, 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使学生从活动中体味发现的乐趣, 促使学生主动地 想、积极地学。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形成温度概念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 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 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 在探究热水降 温规律时我让学生亲自测量、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 位充分体现。 三、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科学课更强调探究学习,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 学的学习方式。 科学课在运用课程六大理念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中引导 学生用实验法测量三杯水温度, 用比较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 用观察法了解温度计 构造, 用测量法、分析法发现热水变凉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等等。 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 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 学习。 四、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安排的每个实验全体学生都亲自参与, 而不 是个别学生去做实验,给每个学生以探究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