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6课《捕蝶者》ppt课件内容摘要:
1、6 捕蝶者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筱敏, 1955年生于广州, 1969年初中肄业当工人,在一个小山坳里的通讯站中工作了 12年。 面对缄默的星空和呼啸的松涛,她开始在值班日志的背面写诗。 1983年筱敏调入广东作协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诗歌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 米色花 瓶中船 ,散文集 喑哑群山 理想的荒凉 悠闲的意义 女神之名 风中行走 成人礼 等,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革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家庭和女性等各方面。 课文 导读 基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镊 ( 蛱 ( 喙 (昏厥 ( 凌虐 ( 虔 ( 孑 ( 2 词语积累 凌虐:欺侮;侮辱。 孑然:形容孤独。 探究与 点拨 文本 2、探究 1文章对捕蝶者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对捕蝶者如何施网捕蝶,写得非常细致,说说这一描写的好处。 提示: 捕蝶是个比较专业的工作 , 读者都较为陌生 ,作者写得如此详细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 更容易接受。 为下文作者谴责破坏美的行为作铺垫。 探究与 点拨 2文章在叙述中运用第二人称 “ 你 ” 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全篇文章以第二人称来写 , 没有一处直接批评。 筱敏只是多次描写蝴蝶在捕蝶者手指下胸腔破裂的声音 , 设置了一个远方诗人要谈生与死的问题 ,而不是美、价值、声誉,来暗示主题。 为什么只谈生与死,而不谈美、价值、声誉。 因 为在生命面前 ,这些东西都显得轻微,往往成为他人戕残他 3、者生命的借口。 正是这些东西,使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感受,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刽子手。 探究与 点拨 运用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便于面对面的对话,便于作者进行谴责,也更容易对捕蝶者的行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3文中的主人公在捕蝶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请你用词语概括出来。 提示: 非常敬业、投入、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4捕蝶者在捕到珍稀蝴蝶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请抓住关键词来说。 提示: 激动得几乎昏厥、大口吸气、虔诚、膜拜、急不可耐。 探究与 点拨 5你怎样看待捕蝶者的行为。 提示: 他 (她 )是个非常敬业的专业捕蝶者 , 也是一个美的狂热追求者 , 为了保存蝴蝶的美 , 他 (她 )将蝴蝶捕 4、捉后制成了举世瞩目的珍贵标本。 6 从生命和美这两个角度概括,本文主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试加以分析。 提示: 对事物的过分关爱 , 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伤害。 生命是永恒的,它不会由于死亡而终止。 对于成功,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探究与 点拨 太过分的爱 是一种极端恶心。 用生命作代价换来的美是丑陋的。 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标本延长了它的生命,它的精灵永恒。 为了追求自己的所谓的美而牺牲别人的美 , 值得吗。 捕蝶过程华丽而又精致 , 但在这华丽与精致中是残忍的。 追求不一定要拥有 , 过分的追求有时会残害到生命。 生命是可敬、可畏的 , 这不单单是体现在人的身上的 , 植物、动物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1 4段 ):细腻描写了捕蝶者对专业的痴迷与热爱。 第二部分 (5 24段 ):详细描绘了捕蝶者捕杀绝世之蝶的过程,并提出诘问。 第三部分 (25 26段 ):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对捕蝶者的行为进行反讽。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作者详细描绘了捕蝶者捕杀蝴蝶,特别是绝世之蝶的过程,并提出诘问与反讽,既表达了对绝世之蝶遽然失去生命的哀悼,也表达了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愤激,强烈地提出了美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的命题,引发读者深思。(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6课《捕蝶者》ppt课件
相关推荐
1、4 碗花糕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王充闾,男,汉族,笔名汪聪,现代作家。 1935年生于盘山。 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 20世纪 50年代初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 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第四单元 13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4 范进中举 .5 选举风波 .6 山米与白鹤 .四单元 口语交际 .四单元 作文指导 .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提示 :其实 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 ]: 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 解决问题的环节
学们知道了 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呢。 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2.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注意“壳、镍”的读音)。 3.补充提问: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层。 出示图片
1、7 寒风吹彻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用他自己的话说: “ 我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在乡下写了许多年诗。 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 一个人的村庄。 现在写小说。 ” 刘亮程的散文集 一个人的村庄 于 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曾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
1、3 这思考的窑洞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梁衡,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 内蒙古日报 记者、 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 现任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 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 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 只求新去处 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