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认识常见岩石教案ab案内容摘要:

和谐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根据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 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 开放性在这节课首先体现在时间上。 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 鉴于以往课前组织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我们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大多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岩石,当然还有些非岩石,这就使得课上别开生面的 “ 岩石收藏展览会 ” 以及 “ 岩石鉴定活动 ” 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还体现在科学学习的空间的开放上。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不应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 我们不能把所有孩子带到整个世界中去,但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搬进 教室 ”。 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把以往对岩石的认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把在各种场合搜集的石头带进课堂,用多媒体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岩石的形成带进课堂 „„ 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从而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万物,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曹燕琴) 认识常见岩石 B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 “ 岩石与矿物 ” 单元中的第 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辨析、观察、分类、阅读等学习活动来认识常见的岩石,了解岩石的一些特征,知道岩石的分类方法,以及了解岩石的作用,以达到《科学课程 标准》中制定的能用感官和工具判断物体(岩石)的特征,并加以描述;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等目标。 岩石是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岩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岩石,仔细观察岩石标本,在此基础上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并加以描述;然后,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并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质学家是按岩石的生成方式为岩石分类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把本课的教学内 容安排在两课时中完成。 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述说对岩石的已有经验,观察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然后布置课外活动 —— 寻找生活中的岩石。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课外搜集、观察岩石的收获或疑问,接着尝试用多种分类方法给岩石分类。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资料,认识地质学家是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并了解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的成因。 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外开展自由研究活动。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亲历机会,完全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 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 在材料准备方面,我们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每组都准备一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像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 这些岩石的标本,师生可以共同准备;同时,教师为学生准备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工具和材料,从而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上述简单工具与材料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第二课时,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教师也适当准备一些。 这样,学生在经历 “ 给岩石分类 ” 这一活动的同时,还将感受到事物(岩石)的多样性,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设计 方面,我们努力体现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以几个简单明了的学生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 观察研究 —— 分类活动 —— 阅读资料 —— 课后延伸。 课外观察、搜集岩石既是观察研究活动的一部分,又为后一流程 —— 分类活动提供了材料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观察研究、分类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观察和分类,而是内涵丰富的探究性活动,包含了观察、分类、讨论、交流等多种学生活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在课外到大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