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8课《论快乐》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三单元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8 论快乐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钱钟书 (1910 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 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进修,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著作有 谈艺录 管锥编 宋诗选注 等,另有长篇小说 围城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等。 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钱钟书学术著作的特点。 机智隽永,才情横溢,妙语警句时现,则体现了他学者创作的特色。 课文 导读 基 2、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譬 ( 飘瞥 ( 跛 (酉 (杂俎 ( 夭 ( 荒谬 (殉 ( 欢娱 ( 瞬 ( 麓 ( 愧怍 ( 洗涤 (烹 ( 一箪 ( 禁锢 () 课文 导读 2 多音字 行x n 行人h n 行业调o 调动 o 烹调佛仿佛大佛度温度揣度观 观看 道观折 z 折磨折本z 折腾课文 导读 3 词语积累 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 夭折:未成年而死,也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渺茫:没有把握难以预测。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 瞬息即逝:很快就过去了。 愧怍:惭愧。 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 探究与 点拨 文本探究 1理解主旨句: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提示: “ 一切 3、快乐的享受是属于精神的。 ” 前面的 “ 不快乐 ” 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 “ 乐观 ” , 这个精神意义上的含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 2精彩语段赏析: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1)“永远快乐 ” 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探究与 点拨 (2)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3)穆勒曾把 “ 痛苦的苏格拉底 ” 和 “ 快乐的猪 ” 比较。 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 4、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 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探究与 点拨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提示: (1) 说明的道理是: “ 永远快乐 ” 是不存在的。 表述的好处:比喻形象生动 , 深入浅出 , 并故意进行谬述 ,产生自相矛盾的效果 , 鲜明而幽默。 探究与 点拨 (2) 说明的道理是: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 ,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 , 忍受了许多痛苦。 表述的好处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 5、形象生动 , 深入浅出。 (3) 说明的道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表述的好处是:引人发笑 , 形象鲜明 ,令人深思。 (4) 说明了 “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 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 形象生动 , 深入浅出。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开头至 “ 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 ):分析了快乐具有两面性。 第二部分 (“永远快乐 ” 一段至 “ 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 ):分析了快乐的时间性。 第三部分 (“快乐在人生里 ” 一段 ):分析了快乐的诱惑性。 第四部分 (“穆勒曾把 ” 一段 ):分析了快乐的原因,即精神决定快 6、乐。 第五部分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 ” 一段至 “ 但是谁不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 ):分析了发现快乐的原因的重要意义。 第六部分 (最后一段 ):指出快乐是矛盾的。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 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 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 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 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 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变幻不定,妙趣横生。(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8课《论快乐》ppt课件
相关推荐
和谐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根据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 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 开放性在这节课首先体现在时间上。 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 鉴于以往课前组织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我们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岩石。 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 征: 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 选择什么工具。 使用什么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安全教育:师述 “盐酸 ”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三、欣赏古今中外的建筑,体会科学与技术 的完美结合 p26页,欣赏古今中外的建筑。 :工程师和建筑师是用那些方法解决房子的承重和稳固性问题的。 :大型建筑物质量非常大,工程师和建筑师想出许多办法,如先把建筑物的重量转移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最后转移到地面。 另外,还在高大的建筑物顶部安装减震装置,减震装置能够起到平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衡作用
1、9 论趣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林语堂 (1895 1976),福建龙海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 语丝 主要撰稿人之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 在 给岩石分类 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 记清分类的依据,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 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
轮这些能把动力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板书) 师:你还见过生活中的其它传动装置吗。 生:坦克、织布机、摩托、三轮车、发动机、手表…… 二、研究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传动装置中的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那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研究一下好不好。 (好) 师:下面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组装一个链条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