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9课《论趣》ppt课件内容摘要:
1、9 论趣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林语堂 (1895 1976),福建龙海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 语丝 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 论语 半月刊。 1934年创办 人间世。 1935年创办 宇宙风 ,提倡 “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 的小品文。 1935年 2、课文 导读 后, 在美国用英文写 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 风声鹤唳 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 天风 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本文是在 20世纪 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在那个时代,政治要求文化完全为它服务,文学失去了自由。 在此基础上,林语堂积极提倡并强调 “ 幽默 ” ,并大力创作幽默闲适的小品文。 最初他只是把 “ 幽默 ” 当作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把 “ 幽默 ” 理解成 “ 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 3、,一种对人生的看法 ” ,并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文学语言观念,即将文言、白话、方言融为一体。 课文 导读 基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扈 ( 胼胝 (摩顶放踵 ( 鞠 (躬尽瘁 (利禄熏 ( 癖 ( 索然寡 ( 掮 ( 熙 (攘 ( 课文 导读 2 多音字 熏 熏染x n 熏着好 好人h o 爱好难 n n 困难n n 磨难盛 n 茂盛n 盛饭3 词语积累 扈从:帝王或官吏的随从。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形容不怕艰苦,不顾身体。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课文 导读 利禄熏心:被钱财和爵禄迷住了心窍。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一尘不染:佛 4、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叫做 “ 一尘不染 ”。 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 借指环境非常清洁。 心有灵犀一点通: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废寝忘餐: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探究与 点拨 文本探究 1品读下列语段。 (1)乾隆问左右: “ 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 ” 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 “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 怎样说。 ” 皇帝问。 那位随行的说: “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 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 乾隆点首称善。 (2 5、)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3)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 探究与 点拨 (4)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 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 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 水浒 ,偷看 三国 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 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 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1)提示: 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 , 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作者由此转入议论 , 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 探究与 点拨 (2)大度乐观 , 在物质待遇上知足常乐。 这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这 “ 通 6、脱自喜 ”“ 适可而止 ” 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3)幽默的语言、调侃的语气 , 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到剑桥教育导师制的重要影响。 (4)运用 “ 永远 ”“ 必 ” 以及 “ 单靠 ” 中的 “ 单 ” 这样的极端的限制性的词语 , 结合一个反问句 , 强调了 “ 趣 ” 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 , 也批判了机械教育的危害。 探究与 点拨 2 作者认为天下的行为动机除了 “ 名、利、色、权 ”以外,就是 “ 趣 ” ,而像大禹、墨子的做法都是圣人所为是否太绝对。 提示: 当然 , 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 , 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 现实生活中以天下为己任 , 把责任 7、、大义作为行为动机的凡人也不少 , 例如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 ,都值得我们钦佩。 作者列举了两个极端 ,也许只是想凸显两种境界。 探究与 点拨 3 “ 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 ,反过来是否也成立。 提示: “ 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 , 都由趣字得来 ” , 但反过来 , 对一个事物有兴趣 , 不一定都能有所成就。 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 除了兴趣以外 , 还需要太多的良好品质为支撑 , 毕竟这是一条快乐并痛着的路途。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1 3段 ):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第二部分 (4 7段 ):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 8、动机,叫做 “ 趣 ” ,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篇散文,站在 “ 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 ” 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 “ 趣 ” ,主张我们去寻此 “ 趣 ” ,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论趣 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 “ 趣味 ” ,通俗晓畅,娓娓道来。 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 “ 闲适 ” 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中间主要写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 作者认为 “ 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去了人的本性。 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 这 “ 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 ” 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9课《论趣》ppt课件
相关推荐
1、第三单元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8 论快乐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钱钟书 (1910 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 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进修,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和谐的氛围,不断地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及时根据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信息调整教学,使教学少一 点呆板,多几分灵气。 教学手记 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 开放性在这节课首先体现在时间上。 科学课堂不应以一堂课的铃声为起点和终点。 鉴于以往课前组织每位学生采集岩石活动的效果较差,这次我们改为岩石的收藏活动则要容易实施得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岩石。 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 征: 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 选择什么工具。 使用什么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安全教育:师述 “盐酸 ”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 在 给岩石分类 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 记清分类的依据,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 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
轮这些能把动力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板书) 师:你还见过生活中的其它传动装置吗。 生:坦克、织布机、摩托、三轮车、发动机、手表…… 二、研究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传动装置中的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那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研究一下好不好。 (好) 师:下面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组装一个链条传动装置,
1、10 命名记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王鼎钧, 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山东临沂人。 日本侵华期间,山东沦陷,王鼎钧离家当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此段经历形成了他的写作动机及早期作品内容。 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 其间在 中国时报 担任专栏主笔,是 20世纪 50年代及 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家,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