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斜坡的启示教案设计(2)内容摘要:
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的做法: (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 2)好,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 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 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 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 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约 8分钟) 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 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 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 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约 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在 2020年镇江市 “ 新秀杯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执教了《斜坡的启示》,现对有关问题做一梳理和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 “ 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 ” 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 “ 用教材 ” 的意识。 在《斜坡的启示》一课设计上,我就针对学生对 “ 斜面 ” 原有的认识对教材作了两处变动:在 “ 发现斜面能省力 ” 一环节加入 “ 比较垂直提 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 ” 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数据发现 “ 斜面能省力 ” ;在 “ 认识斜面的变形 ” 一环节,将 “ 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 ”探究活动更改为 “ 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 因为,我们这儿的学生对爬山、盘山公路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深,相反,学生人人对公路、对引桥都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处理教材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 “ 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 这一环节,学生兴趣很高,由 “ 直线斜面 ” 到 “ 变形斜面螺旋 ” 思维突破较好。 通过试教 和赛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吃透教材。苏教版科学五下斜坡的启示教案设计(2)
相关推荐
1、13 只因为年轻啊 (节选 )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张晓风 (1941 ),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江苏铜山人。 生于浙江金华, 8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 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讲授中文、小说、戏剧、诗词等课程。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 著作有三四十种,有的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
1、12 面对苦难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周国平,男, 1945年生于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的最高处一样的高度,看用了多大的力,作好记录。 再用测力计拉住一辆小车沿着斜坡往上拉,看用了多少力;然后把测得的两个力再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那么,实验时还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老师提醒同学们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出示: 在使用测力器前,看一看指针是否对准 0 刻度; 让小车处于匀速运动;(指导:什么叫匀速运动。 为了使我们在斜面上拉着小车向上爬行时不被这个支架阻挡
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出示推车视频 现在你知道了吗。 说说看。 学生说:因为做一个斜坡比较省力。 (板书:斜坡 省力)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利用斜坡会省力,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 请你直接把重纸箱搬到高处。 (感觉如何。 ) 请你利用这个木板,把重纸箱推上去。 (感觉如何。 ) 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会比较省力气。 谈话: 像车棚台阶边的斜坡
出问题的能力 , 在 自主探究中 表现为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和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 一是自主性。 表现为学生针对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 ,通过自学、讨论、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呈现出强烈的学习主体性特质 ; 二是能动性。 表现为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提
它们是否省力呢。 下面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用实验来验证使用轮轴究竟是否省力好吗。 (好) 2)实验证明轮轴省力 A、各实验组取出实验器材组装轮轴,测量拉力,并填写好记录单。 (怎么组装轮轴如何测拉力 ,在实验之前老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去做,此处是教学难点,要从容地组织好教学,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试验。 钩 码的重量都统一 ) 记录单 轮 轴 钩 码 ( N) 拉力 小轮 轴不变 中轮 轴不变 大轮 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