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斜坡的启示教案设计(2)内容摘要:

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的做法: (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 2)好,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 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 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 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 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约 8分钟) 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 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 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 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约 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在 2020年镇江市 “ 新秀杯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执教了《斜坡的启示》,现对有关问题做一梳理和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 “ 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 ” 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 “ 用教材 ” 的意识。 在《斜坡的启示》一课设计上,我就针对学生对 “ 斜面 ” 原有的认识对教材作了两处变动:在 “ 发现斜面能省力 ” 一环节加入 “ 比较垂直提 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 ” 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数据发现 “ 斜面能省力 ” ;在 “ 认识斜面的变形 ” 一环节,将 “ 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 ”探究活动更改为 “ 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 因为,我们这儿的学生对爬山、盘山公路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深,相反,学生人人对公路、对引桥都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处理教材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 “ 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 这一环节,学生兴趣很高,由 “ 直线斜面 ” 到 “ 变形斜面螺旋 ” 思维突破较好。 通过试教 和赛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吃透教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