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14课《听听那冷雨》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4 听听那冷雨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 (当时校址在四川 ), 1947年毕业 (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 )。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 1949年 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当过军中翻译,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 “ 十大诗人 ” 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称其为自己的 “ 四维的写作空间 ” ,涉猎广泛,被誉为 “ 艺术 2、上的多妻主义 ”。 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课文 导读 余光中于 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 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 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 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文 导读 基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薄 ( 薄 ( 妄自菲薄 ( 遣 ( 鸟声啁啾 ( 蓊 ( 树香沁 ( 窥 ( 2 词语积累 改弦易辙:变更曲 3、调,改变道路。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课文 导读 堪称:可以称得上。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人或事物。 料料峭峭:形容微寒。 孺慕之情:指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蠢蠢而蠕:形容像虫子蠕动。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忐忐忑忑:心神不定。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探究与 点拨 文本探究 1 “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 , 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2文中化用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 4、阶前、点滴到天明 ” 的诗意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 其实作者听雨 , 何尝不是听人生呢。 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 , 年幼无知 , 在灯下听着雨声 , 听着故事 , 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 , 一个 “ 客舟 ” 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 ,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探究与 点拨 3 “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 , 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 , 或短促 5、轻快 , 或高长婉转。 “ 忐忐忑忑忐忐忑忑 ” 八字的双声连绵复词 , 一连串重读的音韵 , 颇能模拟大雨滂沱之音 ,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探究与 点拨 4 “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 , 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 透过阅读 , 雨如回忆的音乐 , 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 , 6、表现出雨的 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1 3段 ):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 第二部分 (4 5段 ): “ 雨 ” 字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的美感。 第三部分 (6 14段 ):在美国 难睹中国诗词里雨的意趣;在台湾 湿度很高,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第四部分 (第 15段 ):作者不能平静的内心 深深乡愁的流露。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听听那冷雨 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 荷塘月色 之于朱自清, 喝茶 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14课《听听那冷雨》ppt课件
相关推荐
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把你的调查情况先小组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 3.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事吧。 介绍给大家听听。 二、 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痛苦。 1.接下去,我们来看一下我们都是怎样来的,怎样出生的。 2.看了刚才的内容,你能给书本上的图按从小到大
言 (2)选择实验用的纸筒(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 预测 (1)让学生猜一猜:在这几种纸筒中哪个承受力最大。 (2)请学生将 纸筒按承受力的大小排序,并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中。 (用序号表示) 实验 (1)指导折纸筒(重点指导六边形纸筒的折法) 要求: a、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 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b、纸筒上下两边要平
它们是否省力呢。 下面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用实验来验证使用轮轴究竟是否省力好吗。 (好) 2)实验证明轮轴省力 A、各实验组取出实验器材组装轮轴,测量拉力,并填写好记录单。 (怎么组装轮轴如何测拉力 ,在实验之前老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去做,此处是教学难点,要从容地组织好教学,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试验。 钩 码的重量都统一 ) 记录单 轮 轴 钩 码 ( N) 拉力 小轮 轴不变 中轮 轴不变 大轮 轴不变
二、 .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 认识杠杆的支点 .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字母 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 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 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 画一画杠杆示意图。 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要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下平衡尺平衡时勾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在统计中发现规律,揭示秘密。 记录至 71 页实验记录表格中。 分
1、第二单元 融入自然 品读生命 5 囚绿记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陆蠡 (1908 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 囚绿记 海星 竹刀 等。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 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