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怎样移动重物教案设计内容摘要:
二、 .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 认识杠杆的支点 .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字母 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 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 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 ⑴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设计怎样使杠杆平衡。 ⑵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⑶ 讨论:为什么 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 支点 .力点 .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评析】 这一活 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学生们会觉察到了“杠杆”这一特殊装置在这次实验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些学生一边推断 “杠杆”是如何省力的,一边自然而然地把注意点转移到了探究“杠杆”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上。 一个好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 .一块橡皮和一些钩码。 ⑵把橡皮作为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个钩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 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再加一个钩码,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个钩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 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 【评析】 我们做科学的目的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什么都替他们想,什么都替他们做,要 相信。苏教版科学五下怎样移动重物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1、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4 听听那冷雨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 (当时校址在四川 ), 1947年毕业 (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 )。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 1949年 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当过军中翻译
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把你的调查情况先小组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 3.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事吧。 介绍给大家听听。 二、 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痛苦。 1.接下去,我们来看一下我们都是怎样来的,怎样出生的。 2.看了刚才的内容,你能给书本上的图按从小到大
言 (2)选择实验用的纸筒(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 预测 (1)让学生猜一猜:在这几种纸筒中哪个承受力最大。 (2)请学生将 纸筒按承受力的大小排序,并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中。 (用序号表示) 实验 (1)指导折纸筒(重点指导六边形纸筒的折法) 要求: a、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 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b、纸筒上下两边要平
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 画一画杠杆示意图。 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要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下平衡尺平衡时勾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在统计中发现规律,揭示秘密。 记录至 71 页实验记录表格中。 分
1、第二单元 融入自然 品读生命 5 囚绿记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陆蠡 (1908 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 囚绿记 海星 竹刀 等。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 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
铁桥 ... ... ( 3)、桥跨越的对象:跨河桥,跨谷桥,高架桥 … … (4 ). 桥的用途: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桥 … … 桥的分类标准不同,桥的名字也就不同,可是桥的结构形状却是万变不离其中。 如果老师用一条直线做桥面,两条直线做桥墩的话,你能画出平板桥吗。 那吊桥比平板桥多了什么。 怎样画出来呢。 拱桥的桥墩是什么样的形状呢。 你能把他画出来吗。 3.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