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内容摘要:

1、15 道士塔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道士塔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 秋雨散文。 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 他是 20世纪 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从 文化苦旅 到 山居笔记 ,从 文明的碎片 到 霜冷长河 ,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塑造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到了今天,他的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课文 导读 基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一溜 (地 坍 ( 朔 ( 呆滞 ( 拎 (石灰 筹 ( 关卡 ( 官邸 ( 偌 ( 尴尬 (n ) 凛冽 2、( 蹊跷 (q 婀娜 ( 课文 导读 2 词语积累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什么也不懂,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 才华横溢:形容表现于外的才能之高,多指文学方面的才能。 窗明几净: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探究与 点拨 文本探究 1综观全篇,结合文中信息找出作者 “ 恨 ”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 围绕着这场浩劫 , 出现了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三者 , 即当时在莫高窟当住持的 “ 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 逃荒到甘肃 , 做了道士 ” , “ 几经周折 ” , “ 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 的王圆 箓。 大量文物都是从他手里流走的。 探究与 点拨 其次就是从王道士手中 “ 夺走 ” 文物 3、的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 他们用 “ 几句现编的童话 ” 和少得可怜的银元 , 就从道士手里 “ 换 ” 走了他们所想要的大量文物。 “ 回到国内 ,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 在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时 , “ 他们不断暗示 ,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 探究与 点拨 “ 没有任何关卡 , 没有任何手续 ” , 没有 “ 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 , 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 , 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 ”。 不仅如此 , 中国的官员却嫌 “ 运费不低 ” , 故当有一批文物送京时 , 其情景是 “ 没装木箱 , 只用席子乱捆 , 沿途官员伸 4、手进去就取走一把 , 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 , 结果 ,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 , 不成样子 ”。 而这些官员只是当时封建末期满清政府的缩影。 探究与 点拨 另外 , 站在这场浩劫之外的还有一个人 , 那就是 “ 我 ” ,作者自己。 当他看到道士对洞窟进行 “ 修葺 ” 时 ,他在心底里痛苦地呼喊着 “ 住手 ” ;当他看到西方文化列强一箱箱地运走代表中国最灿烂文化的敦煌文物时,他想乘着战马,手持宝剑要与之 “ 决胜负于城下 ” ;当看到中国官 员随手糟践这些文物的时候 ,他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把这些文物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但却很无奈,故只有大哭一场,从心里发出一句感情强烈的怨愤之语 “ 我好恨 5、 ”。 明确:恨的主要内容是王道士、西方文化列强、以中国官员为代表的满清政府及他自己。 因为王道士麻木愚昧 , 列强贪婪无耻 , 政府腐败无能 , 自己无可奈何。 探究与 点拨 2导致作者 “ 恨 ”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这场文化浩劫 , 尽管这些文物的流失绝大部分与王道士有直接关系 , 但从本质上探讨 ,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场 “ 巨大的民族悲剧 ” , 是因为当时代表政府的官员没有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价值 , 他们在生活上的各种腐败行为与政治上的无能(没有专门的文化保护官邸 , 没有看守和门卫等 )。 故导致恨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探究与 点拨 3这篇文章,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融 6、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难道作者就只有恨吗。 为什么。 提示: 面对这么一场 “ 巨大的民族悲剧 ” ,任何一个有识之士,任何一个对本国文化持有热肠的人,都不免会对之扼腕叹息的。 扼腕叹息的是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不仅是其物质形态在自己国家,而且作为一门研究学科,也应在 自己的国家。 西方文化列强盗取的不单是文物 ,更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尊严。 故任何一个爱国人士对待这种一现象都会有一种情感,那叫做爱,对本国文化与文明的深深热爱,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探究与 点拨 而历史终于印证 “ 敦煌在中国 ” 的时候 , 作者也像中国的专家一样 , “ 没有太大的激动 , 他们默默地离开会场 , 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7、”。 沉默中交织浓烈的爱与恨的情感。 4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距今百年左右,那么当下的我们怎样认识昨天的悲剧。 提示: 开放题 , 这需要对中国文化作全面的考察与认识 ,从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上来认识 , 并且还要具有全局观念 , 运用鲁迅先生 拿来主义 的“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审视。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 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 8、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探究与 点拨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 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只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黄稹 “ 道士塔 ” 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道士塔 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 “ 敦煌研究史 ” 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 文章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 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