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九年级 12.2《热量和热值》ppt课件(28页)内容摘要:
1、热量与热值 混合 一杯温水 讨论 : A、 能的变化。 A、 这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改变内能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讨论 : 热传递的实质是: 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能量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差存在 热传递过程中物体 内能改变的多少 叫 热量 思考: 内能改变 多少可以用什么来 量度 呢。 热量是物体 内能改变 的一种量度 . Q 吸热时 放热时 焦( J) 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了多少; 相反,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 1000J 热 量 热量是一个 2、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 含有 的热量多 不能说 : 一个物体 含有 多少热量 只能说 : 一个物体 吸收了 多少热量 或 放出了 多少热量 即 热 量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同样的炉火烧开温度相同 一壶水 与烧开 半壶水 ( 1)哪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 讨论 : ( 2)哪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 3)这说明了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物体的质量大小 有关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讨论: 两个同样的水壶中倒入质量相等的水, 0 0 同样的炉火把它们烧开 (加热到 100 C )。 问: 1、哪壶水 3、需要加热的时间长。 2、哪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3、这说明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又与 什么因素有关。 要加热的时间长 收的热量多 10 C 100 C 90 C 100 C 说明: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物体温度的变化多少 有关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烧水经验告诉我们:水的 质量 越大 升高的温度 越大,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多 .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物体的 质量大小 成 正比 , 跟物体 温度的变化多少 成 正比 科学实验 表明 : 1千克水温度 升高 1 ,所需 吸收 的热量是 103J. ?问: 1千克的 其他物质 ,温度升高 1 ,是否与水一样 ,10 4、3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 1千克水温度 降低 1 ,所需 放出 的热量是 103J.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请你根据焦耳的实验规律完成下列问题 1高 1 收 的热量是 低 1 出 的热量是 一想: 1) 10 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 100 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 1010 C 升高到 100 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x 10 = x 10 x 10 = x 10 x 90 = 4) 100 30 需要吸收还是放出的热量。 热量是多少。 x 10 x 50 = 2.1 x 106J 放热 讨论: 例举一下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哪些 可燃烧的材料烧开一壶水。 草木、煤炭等 5、 石油、酒精、汽油等 煤气、天然气 等 固体燃料 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 燃料的热值 燃料可分为哪三种 讨论 : 将一壶水放在燃烧的木柴上加 热 ,不久就升温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因为水吸收了热量的缘故。 问:那么这些热量从何而来。 是从木柴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来的 思考 : 5 10烧时放出的热 量是否相同。 这说明什么。 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跟燃料的质量有关 同种燃料的质量越大, 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思考 :用 质量相同 煤油、酒精、纸屑烧水, 水升高的温度不 相同,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不同的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本领不同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跟什么因 6、素有关。 ( 1) 燃料的质量 ( 2) 燃料的种类 大量实验表明 : 1、 同种燃料 完全燃烧 时放出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 完全燃烧 时放出的热量 并不相等。 想一想 :什么是 完全燃烧 呢 ? 关于 完全燃烧 就是燃料全部烧尽的意思,即燃料的燃烧必须与充足的氧气发生完全氧化反应。 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 我们该怎样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这种放热性能优劣。 为比较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 热值 燃料的热值 在物理学中,把 1全燃烧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 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符号: q 单位: 7、J/J/ 无烟煤的热值为 107J/示的含义 液化气的热值为 107J/示的含义 表示 1107J。 表示 1107J。 燃料的热值 请大家从左侧的燃料的热值表中找出: 干木柴、柴油、汽油等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燃料的热值。 思考: (1) 柴油的热值是多少。 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 3 柴油完全燃烧,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07J 3 = 107J 107 J / : 1 千克的柴油 完 全 燃烧 时放出的热量为 107焦 燃料的热值 燃料 完全燃烧 时放出热量的计算: 由热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得出: 燃料 燃烧放热计算公式 Q= Q=一想: 500全燃 烧 时 可以放出多少 热 量。 解: 8、查 表可知,汽油的 热值 q=103J/ m=500g= Q=103J/103J 答: m3 燃料燃烧计算公式 0千克的焦碳所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干木材放出的热量。 思考: 11. 热值表中所列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热值中,各找出一种热值最大的燃料,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意思。 认识燃料热值表 阅读教材 普通的家用煤炉燃烧无烟煤,燃烧效率只有 15;普通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约为 30;现代化的锅炉,燃烧效率可达90左右。 什么是燃烧效率。 怎样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在实际 利用燃料 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炉子的效率:有效利用的热量与 9、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燃料燃烧燃料利用效率 燃料利用效率图 未燃烧的能量散失的能量利用的能量扇面 4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2)尽可能减少各种 热量损失。 提高燃料利用率的 措施 请同学回顾一下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热量 二、燃料的热值 热 量 一、热 量 1. 定 义: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放出或吸收 能量 的多少。 符号: Q 2. 单 位:焦耳 符号: J 3. 影 响 物 体 吸 收 或 放 出 热 量 多少的因素: ( 1)与 物体的质量 有关 ( 2)与 温度变化 有关 科学实验表明 :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变化多少成 正比 4. 10、 焦耳的实验结论 : 1 103J 1 103J 1. 定 义: 1千克的某种燃料在 完全燃烧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 燃料的热值。 符号: q 2. 单 位:焦耳 /千克 ( J / 或 J 1) 3. 107J/的 物理意义 : 1千克的柴油 完 全 燃烧 时放出的热量为 107焦 4. 计 算 公 式: Q= q m 5. 节 约 燃 料 的 措 施: 二、 燃 料 的 热 值 ( 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 2)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问题 : 以一名 16岁的男生为例,青少年每天最少需要摄入的淀粉量是: 107J ( 104J/ 7 102g 问题 : 食物提供的热量被人吸收后 转化为内能,使人们保持体温; 转化为机械能, 使人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能够走、跑、跳,能够说话、唱歌、维持呼吸、心跳、血液流动等一切生理活动; 还有一部分转化为生物能 储存在人体内。 如果过量饮食,或 运动量偏小, 人体吸收食物提供的能量将会过量的储存在人体内, 引发肥胖症 ; 如果饮食偏少, 人体吸收食物提供的能量无法提供正常生理活动需要的能量, 还要消耗体内正常储存的内能,这对于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 就会引发发育迟缓、体质瘦弱、抗病能力差等问题, 对健康成长不利。 食物 提供的热量 被人体吸收 转化为内能 转化为机械能 转化为生物能。(粤教沪科版)九年级 12.2《热量和热值》ppt课件(28页)
相关推荐
1、 能和势能 学习目标: 1。 知道机械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组成,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2。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现象和应用; 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子弹能击穿障碍物,流水能推动竹排 、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 一个物体 能够 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单位 :焦 (J) 一
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时不看书。 主: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 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 有道理。 所以,下面我给大家 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 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那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
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 必须要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和礼节的道理。 引导学生关注、了解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礼仪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 ㈢★情景故事:「餐厅风波」 上午陈悦、王亮和约翰一起游览了美国馆和中国馆,玩得非常的开心,肚子也饿了。 于是,一起来到餐厅吃饭。 吃完饭,这三个人为谁来付钱的事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究竟怎么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 吃完饭
可畏 景物凄清 —— 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三叹: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 —— 以“早还家”结 (二)诗歌鉴赏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试结合具体 诗句分析体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猜测,而设计所提供的信息点上一些非客观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判断,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错误体验。 同时让学生在体验错误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一些倾听要素的理解,明确了倾听的方法。 ) 二、倾听文本 1.出示第一段录音剪辑(从“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到“陈先生 :„„并不是咱 不孝顺”),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所听到的客观信息,能概括复述录音中两位人物的说话内容。
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例子,通过探讨这些语言现象,来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之妙,进而能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学到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尝试运用到对于相关的文学现象的研讨之中。 《咬文嚼字》的教学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循序渐进。 首先,应指导学生通过泛读文本,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再了解从两个方面所做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