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导学案内容摘要:

可畏 景物凄清 —— 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三叹: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 —— 以“早还家”结 (二)诗歌鉴赏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试结合具体 诗句分析体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 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 ——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 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这 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教师总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难点探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 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参考答案要点: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 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 ”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是夸张。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