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六专题备课建议内容摘要:

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例子,通过探讨这些语言现象,来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之妙,进而能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学到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尝试运用到对于相关的文学现象的研讨之中。 《咬文嚼字》的教学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循序渐进。 首先,应指导学生通过泛读文本,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再了解从两个方面所做的阐释,一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是善用联想,可使意 蕴丰富,点铁成金;而习惯性联想则全无新意,滑入“套板反应”。 这一阶段是体味的基础。 其次,体味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研讨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例子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具体的作法是, 以郭沫若改“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为例,引出“炼字”重要性,说明了选用不同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味;再以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为例,通过品味文中所蕴涵的意味,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而意味不同;最后分析作者对于“推敲”的见解,认识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道理。 第三,在体味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从作者的探讨中所得到的启示。 除了能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如通过调整语言来调整思想情感、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等之外,重点讨论作者是如何品味语言的,比如对于“你这”句式的分析;以及作者在品味语言中不拘于前人定说的独立思考精神,比如对于“推敲”修改的不同看法。 第四,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及其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教学过程可分成六个阶段,循序渐进。 首先,应让学生通过泛读 文本,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的“一”字,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进而认识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第二,应让学生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 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界,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的艺术效果;“一”字在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又往往以动态形象写静景,能唤起人们孤寂的感觉。 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有时“一”字可以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在抒情诗中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富有感情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