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内容摘要:
5 以内的加法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一册 主备教师:石晓燕 备课时间: 2020926 15:15:21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8 页的例题,第 39 页 “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 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调整☆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游戏:快速抢答; 5 可以分成 2 和() 1 和 3 合成( ) ()可以分成 2 和 2 1 和()合成 2 3 可以分成()和 24 和 1 合成()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 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 出示例 1 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 提问:怎样表示把 3 个人和 2 个人合起来是 5 个人呢。 (板书: 3+2=5)让学生猜一猜, “+”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明确是 “合起来 ”的意思。 读算式: 3 加 2 等于 5。 小结: “+”的名字叫 “加号 ”,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 ——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连续出示例 2 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 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谁 知道得数多少。 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想想做做 ”第 1 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 你们看,谁来了。 ( 1)出示图 1,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 说说怎样算出来的。 ( 2)出示图 2,图 3,按图 1 的要求完成。 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想想做做 ”第 2 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 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 它正在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呢。 “想想做做 ”第 3 题。 ( 1)出示加法算式: 1+1=( ),你能说出结果吗。 把得数填在书上。 ( 2)出示: 2+1=( ), 1+2=( ),引导学生用 3 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摆小棒、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 “5以内的加法 ”。 (板书课题)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 4~第 5 题)。 六、小结: 大家用 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 题,好吗。 教学反思: 课 题: 5 以内的减法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一册 主备教师:石晓燕 备课时间: 2020926 15:22:13 浏览人数: 3 教案内容: 5 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学调整☆ 教科书第 40 页的例题、 “试一试 ”,第 41 页 “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 5 以内减法的计算。 发展初步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 5 以内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演示:出示 3 个彩色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演示放走 1 个,手中还剩 2个。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演示的过程说一说吗。 提问:放走的 1 个是从几个里面放走的。 现在他手中还剩几个。 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引出 课题。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 教学例题,初步认识减法和计算方法。 出示情境图。 “护花小组 ”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出图意:有 5 个同学在浇花,走掉 2 个后,还剩几个。 根据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2=3。 指导学生认识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5—2=3 是怎样算出来的。 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 小结:刚才各组的想法棒极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 5个同学浇花,走掉 2个,就是要从几个里 面去掉几呢。 从个数里 “去掉 ”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算出得数呢。 “试一试 ”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在书上填写算式。 (学生可能列出 3—2=1 或 3—1=2) 学生填完算式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想想做做 ”第 1 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的意思后填写算式。 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想想做做 ”第 2 题。 学生看算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演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想想做做 ”第 4 题。 先分小组说说图意 ,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填好算式,计算出得数。 “想想做做 ”第 5 题。 (巩固 5 以内的加、减法) 四、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你能说说学会了什么吗。 先跟同学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教学反思: 课 题:有关 0 的加、减法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一册 主备教师:石晓燕 备课时间: 2020/10/8 浏览人数: 6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4 页的例题、 “想一想 ”,第 44~45 页 “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 0 的加、减法,更加喜爱数学。 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有关 0 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 0 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它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 3 个桃,并对它们说: “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每人 3 个桃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 ”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 中午时,老大吃了 1个,老二吃了 2个,而老三呢,一口气吃了 3个,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它们各吃了几个桃。 二、新授: 操作学具: 讲述:同样是 3 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个数也不同。 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图片你替桃,分别演示一下三只小猴吃桃的情况。 教学例 1: 讲述:请大家把书翻到下面写着 “42”的那一页。 这页书上面的两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把看到的告诉同桌。 指定三人说图意。 并提问:要算 “现在有几人 ”,怎样列式。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等于多少 /为什么等于 0。 指名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例 2: 交代:投影出示两盆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提问:谁能算出 “两盆一共开了几朵花 ”。 列出算式。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为什么列成 5+0,为什么等于 5。 一盆开了 5 朵,另一盆一朵也没有开,所以 5+ 0= 5 左边一盆开右边一盆一朵两盆一共 的朵数也没有开的朵数 教学 “想一想 ”。 讲述:刚才大家算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比一比。 ☆教学调整☆ (出示 0+3 和 30)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计论说说怎样想的,再填在课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提问: 0+3 为什么等于 3。 30 为什么也等于 3。 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都和几有关,谁能有一句话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第 1 题。 讲述:刚才 “老三 ”把桃都吃光了,晚餐什么出没有了。 所以它就出去找食物。 后来它发现了两棵树,就印在我们书上,看 “想想做做 ”第 1 题。 提问;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猴找到了桃,它是怎么算的。 你能算出小猴现在有几个桃吗。 晚餐它吃了几个。 还剩几个。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小组检查订正。 “想想做做 ”第 2 题。 先 独立完成,做完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想想做做 ”第 3 题。 讲述:你看到了什么。 把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再列出算式。 “想想做做 ”第 4 题(口答) 讲述:根据刚才看到的,谁能把每组题整好队,按顺序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关 0 的加、减法怎样算。 安排学生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课 题:和是 7 的加法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一册 主备教师:石晓燕 备课时间: 2020/10/12 浏览人数: 3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8 页的例,第 48~49 页 “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 7 的加法算式。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 6 和 7 是最要好的兄弟。 有一天,他们却吵起来了, 6说: “两个数相加,和是 6 的算式比和 7 的算式多。 ”7说: “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 7 的算式比较多。 ”小朋友,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是 7 的加法。 (出示课题:和是 7 的加法)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操作学具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 7 的加法算式,填在下表里。 再比一比,到底谁的加法算式多。 教学例 1 电脑演示学生植树的动画,让学生说说 动画的意思。 提问: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教师左手拿 2 支笔站在学生中,分别叫前后的学生列算式,得到不同的算式。 ( 2+5=7, 5+2=7) 提问: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调整☆ 教学例 2 电脑出示例 2 图: 3 个青辣椒, 4 个红辣椒,再出示括线和问号,告诉学生:这是括线和问号。 让学生猜括线和问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整个图的意思,再指名说。 “想想做做 ”第 2 题 ——说一说 让同桌学生说一说图画的意思,再指名说,然后把算式写 在书上。 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提问: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来整理一下。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叙述: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带你们到动物世界去轻松一下,好不好。 (完成“想想做做 ”第 3~5 题) 四、小结与质疑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吗。 教学反思: 课 题: 7 减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一册 主备教师:吴红梅 备课时间: 2020/10/18 浏览人数: 4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0 页例题、 “试一试 ”,第 50—51 页 “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 7 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调整☆ 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相关推荐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浙教版八年级 上册 (第 3课时)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至少要有三个条件 .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A B C D E F 在 E , F, F, . 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A B C D E F 判定方法 2:
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 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法 交流 二、 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第 4 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 指名口答 ,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 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 (位置不一样) (有一条边与外圈 0刻度重合,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 „„ ) 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
1、明 (第 2课时)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A B C 对于三角形,我们已经有哪些认识。 回顾与思考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 例 3 求证: A B C 已知: 求证: 证明: 如图, A, B, A+ B+ C=180 证明几何命题时,表述一般按照以下格式: (1)按题意画出图形; (画 )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图等。 4 分数除法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法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能列方程解达一直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 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浙教版八年级 上册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据说,为了显示谁的逻辑能力更强,古希腊人限制了几何作图的工具,结果一些普通的画图题让数学家思索了 2000多年 无数人沉湎其中 . 在几何作图中,我们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简称 尺规作图 . 角平分线
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 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 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 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 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 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有多少条。 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