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教学设计3内容摘要: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 关系 (4)默读第 3~ 7 节,思考: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 (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 ?为什么 ?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 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 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 活的美好、安宁。 ) (6)指导朗读第 3~7节: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 开火车 ” 朗读。 评议。 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 (板书:青山碧岭 荒山野岭 ) 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 用上下列词语 写一段活。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 荡漾 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几个练习题,与同桌交换做。 讨论交流 思考,说一说。 想一想。 试验。 讨论,交流。 读一读,勾画。 读文,思考,回答。 完成练习。 五年级语文教案(下) 课 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重点 难点 学习水平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课 时 识记 理解 运用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新 词。 √ √ 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 突破重点 难点设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训练,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媒体 文中图、生字卡、小黑板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学生活动 一、创境激 疑,自主设疑 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板书课题: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反馈交流。 (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 地 忸怩 烂漫 ( 2)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 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 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 9):我的感想,告诉 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一)、过渡导入 齐读课题。 思考,回答。 汇报,交流。 读文,思考。 思考,回答。 读课文。 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指名回答。 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教学设计3
相关推荐
= , , 3/4。 指出:两种方法都可以比较出 3/4,哪一种方法更合适呢。 为什么。 ( 5)小结。 我们对分数和小数进行比较时,经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 ,谁来说说应该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 2. 完成 试一试。 如果 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 独立完成 后 集体核对。 10。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把小数化成 分 数
中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画了什么人。 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 年级备课 主备人: 课时编号: 001 年级备课 主备人: 课时编号:年级备课 主备人: 课时编号:五 年级 语文 备课 主备人: 王维英 课时编号: 指导观察第二页的插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 ,图上分别是谁 ?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
1、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 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 4.6,反证法站。 加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 ,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 矛盾,或者与|语义.基本事实,定理“等巴盾, 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 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反证法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 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na
,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 声议论,举手者很少) 师 :能不能联系课前发的资料来谈谈。 生 :红军巧渡金沙江 „„ (语塞) 师 :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 生: 很高兴。 师: 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 生 :暖暖的。 师 :下一句呢。 生 :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的 “ 寒 ” 字表达出了红军战士爬铁索时很困难。 师
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S$.3 正方形第 1课时 正方形的判定站 有一组_信边 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平行四边形_叫做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 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 的菱形是正方形.角 的 龟5 知识点”正方形的判定中: 【例 1如图,在人AABC 中, AA4= 妈加 90,AB一AC;D 为BC 边的中点, 义汉过点万作DE|AB,DF|AC,垂足 有 六 分别为刁,下
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以下六句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二字。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