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设计5内容摘要:
( 4)《滕王阁序》成了千古名文。 拍案叫绝 探望 阎 邀请 凝望 B 出示长句 ,指名读,相机正音。 ( 1)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 …… 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 ( 2)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 …… 轻轻地飘荡 ”。 ( 3)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 …… 真是奇才 ”。 ●预习作业 2。 ( 1) “探、鸭、读 ”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应注意左窄右宽。 ( 2) “昌 ”与 “唱 ”比较。 ( 3) “立早章 ”、 “叔目督 ”,帮助学生记忆。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预习作业 3 “2”的学生说词意。 ●预习作业 4 “3”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纠正。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作业 设计 必做题: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默写。 选做题: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教学内容 少年王勃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 “水天一色、霞鹜齐飞 ”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 4 自然段。 难点:理解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含义。 教学 资源 小黑板 预习 设计 反复读文、思考: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 5 分钟) 学生默写 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 15 分钟) (一) 〖预设一〗: “有才气 ”或者 “奇才 ”,这可 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 ( 5 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听写词 语: 探望 南昌 景色 宴请 文章 千古传诵 文思如泉 2.集体订正 3.用以上默写的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设计5
相关推荐
,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 二、 新授 (一) 师:真可谓是人在雾中,雾绕人游,自己仿佛成了来到天宫的仙人。 庐山的云雾真多啊。 庐山的云雾不仅多,而且还很有特点。 有什么特点呢。 答案就在书本里。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轻轻朗读 3 小节,思考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特点,并随机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喜欢读第二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这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
1、课前预练 1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正数位于原点的 右侧 ,负数位于原点的 左侧 2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 大于 0 , 负数都 小于 0 , 正数 大于 负数 3 两个正数比较大小 ,绝对值大的数 大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 绝对值大的数 反而小 课内讲练 1 利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典例 1 】 比较 1201 5 与1201 6 的大小 【点拨】
,让他认识到了脚掌、睫毛、驼峰的巨 大作用)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骆驼妈妈和小骆驼来一趟沙漠之旅。 二、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 了解沙漠 (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谈谈对沙漠的了解) ( 2)在课文的 4 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 4)交流:【出示沙漠词句】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松散的沙子 一阵风沙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什么情况下写下《滕王阁序》的,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呢。 自由读课文第二 —— 四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重点句子。 读后讨论:王勃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讨论后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 1) .“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哪些人。 ( 2)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客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写文章呢。 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
( 1) 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 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 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急于求成 ) ( 2)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 的事情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互不相让 ) :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 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 ,理解题意 ,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 ”“他是怎样做的。 ”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