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内容摘要:
( 1) 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 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 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急于求成 ) ( 2)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 的事情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互不相让 ) :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评点:( 1)是呀,后悔了吧,你两落得如此下场,全是因为一个字(争)。 ( 2)如果不争,你们也早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回家了,哪会像现在这样即将成为人家的盘中 餐呢。 ( 3)这正应了一句话: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 4. 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 1)讲述故事的出处。 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故事 ( 配乐讲述故事 )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 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你们知道是哪个故事吗。 (鹬蚌相争 ) ( 2) .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朗读课文:大王,我到赵国来,路过易水河边,看到了这么一件事 —— ) ( 3) .“ 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 “ 多谢先生的启发, 我明白了 „„”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 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 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 4) .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环节三、回归整体 ——— 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 七 ) 积累拓展, 对比探究 ,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 ( 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 “ 傻 ”。 (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
相关推荐
什么情况下写下《滕王阁序》的,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呢。 自由读课文第二 —— 四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重点句子。 读后讨论:王勃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讨论后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 1) .“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哪些人。 ( 2)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客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写文章呢。 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
( 4)《滕王阁序》成了千古名文。 拍案叫绝 探望 阎 邀请 凝望 B 出示长句 ,指名读,相机正音。 ( 1)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 …… 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 ( 2)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 …… 轻轻地飘荡 ”。 ( 3)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 …… 真是奇才 ”。 ●预习作业 2。 ( 1) “探、鸭、读 ”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应注意左窄右宽。 ( 2) “昌 ”与 “唱 ”比较
,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 二、 新授 (一) 师:真可谓是人在雾中,雾绕人游,自己仿佛成了来到天宫的仙人。 庐山的云雾真多啊。 庐山的云雾不仅多,而且还很有特点。 有什么特点呢。 答案就在书本里。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轻轻朗读 3 小节,思考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特点,并随机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喜欢读第二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这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
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 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 ,理解题意 ,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 ”“他是怎样做的。 ”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
家一定有不少收获 1 指导预习第一课。 出示预习要求: ①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③再读课文,画出不懂词句,打上“ ?”。 教师提示:不懂的词句如何解决 ?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查字典。 ③小组交流。 ④质疑。 学生预习,教师行间巡视摄像。 评评身边同学。 给“成长塔”贴“基石”。 四、提出课外预习的要求 过渡:预习课文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瞧
1、课前预练 1 在有理数运算中 , 加法的 交换律 和 结合律 仍成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 , 交换加数的位置 , 和不 变 , 即 a b b a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 ,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 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 和不变 , 即 ( a b ) c a ( b c ) 2 一般地 , 任意若干个数相加 , 无论各数相加的 先后次序如何 , 其和都 不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