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家一定有不少收获 1 指导预习第一课。 出示预习要求: ①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③再读课文,画出不懂词句,打上“ ?”。 教师提示:不懂的词句如何解决 ?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查字典。 ③小组交流。 ④质疑。 学生预习,教师行间巡视摄像。 评评身边同学。 给“成长塔”贴“基石”。 四、提出课外预习的要求 过渡:预习课文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瞧,他们是怎样做 的 ?看图⑥。 ①查工具书。 ②查相关资料。 五、明确复习要求及重要性 预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那学过的 东西为什么要复习呢 ? 听童第周的故事。 小结:①复习可以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使我们的能力更强。 ②每天要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一个单元下来,可以复习生字词,再次巩固识记要求背诵的课文等等。 六、总结 评“成功之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及时复习,大家可要坚持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设计1
相关推荐
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 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 ,理解题意 ,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 ”“他是怎样做的。 ”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
( 1) 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 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 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急于求成 ) ( 2)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 的事情呢。 (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互不相让 ) :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什么情况下写下《滕王阁序》的,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呢。 自由读课文第二 —— 四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重点句子。 读后讨论:王勃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讨论后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 1) .“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哪些人。 ( 2)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客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写文章呢。 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
1、课前预练 1 在有理数运算中 , 加法的 交换律 和 结合律 仍成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 , 交换加数的位置 , 和不 变 , 即 a b b a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 ,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 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 和不变 , 即 ( a b ) c a ( b c ) 2 一般地 , 任意若干个数相加 , 无论各数相加的 先后次序如何 , 其和都 不变 3
1、课前预练 1 同号两数相加 , 取与 加数 相同的符号 , 并把 绝 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 , 取绝对值 较大 的加数的符号 ,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 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_ 0 _ ;一个数同 0 相加 , 仍得 这个数 课内讲练 1 有理数加法法则 【典例 1 】 下列各组数中 , 相等的一组是 ( ) A 1 和 2 ( 1) B 3 和 ( 3) C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志高历出大为学生减负仙 龟 类型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1. 下列式子不能表示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 C )4 1 一2Aczoy=一二 By一了C.y=5一 D. 一2 是常数,a二0)2. 已知函数 y=一(7一TD)zm 是反比例函数.(1)求痉的值;(2)求当z=3 时,y 的值.解:(1)m 一一1;(2)当六=一1 时,y王一 和本 类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