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word版教案3内容摘要:
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评 析 :通过图形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在获得感知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 判断下面图形有没有周长,如有,请指一指。 课件演示:游泳池口,花坛,树叶,没有围起来的一条绳子。 学生判断。 组织交流:重点说明周长必须是一周的长度,没有围起来的绳子没有周长。 【评 析 :这个练习,既是检测学生对周长意义的学习效果,更是加深学生对周长本质内涵的理解。 】 活动二 合作探究,感知周长的算法 课件展示:一张长方形名片、一枚 1 元硬币、一个椭圆书签 提问:这三个物体有周长吗。 谁的周长长一些。 怎样证明。 学生活动,提出要求:四人小组合作,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它们的周长。 组织交流。 重点:选择的工具,操作的过程,测量或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互评的情况,板书: 长方形名片 尺 量 算 1 元硬币 尺 滚 椭圆书签 线 绕 量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这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在测量这样的直线图形的时候一般用尺量比较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word版教案3
相关推荐
1、课前预练 1 两数相除 , 同号得 正 , 异号得 负 , 并把绝对值 相除 2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_ 0 _ 3 除以一个数 ( 不等于 0) , 等于乘这个数的 倒数 课内讲练 1 有理数的除法与减法比较 【典例 1 】 下列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 A 121316B 1211512 ( 15) C 13 34135643D 13 1312【点拨】 ( 1)
成功 ( ) 痛苦 ( ) 喜欢 ( ) ※拓展题 : 按要求写句子。 孙中山破除陋习。 (改为被字句) 姐姐唱歌。 (扩句) 【成功思学】 我的收获 24《 孙中山破陋习 》 导学案 (第 二 学时) 【成功目标】 (今天我要学会这些知识) 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给别人讲述这个故事。 ⒉ 根据课文内
1、课前预练 1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 , 交换因数的位置 , 积不变 , 即 a b b a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 ,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 积不变 , 即 ( a b ) c a ( b c ) . (3) 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 , 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 , 再把积相加 , 即 a ( b c )
1、课前预练 1 一般地 , 在数学上我们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积记做 即 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 乘方的结果叫做 幂 , 在 数 , n 叫做 指数 2 平方等于其本身的数有 0 , 1 ;立方等于其本身的数有 _ 1 , 0 , 1 _ 课内讲练 1 有理数的乘方 【典例 1 】 求 ( 3) 4 和 3 4 的值 【点拨】 通过比较 ( 3) 4 和 3 4
教学内容 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课时 第 2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 ” 如果„„就„„” “ 果然 ” 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 实践,培养学生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培养学生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1、课前预练 1 减去一个数 ,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 相反数 2 0 减去一个有理数 , 得到这个数的 相反数 3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把减法变为加法 , 减数 变为它的相反数 课内讲练 1 有理数减法法则 【典例 1 】 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 15 m , 20 10 m , 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 ( ) A 5 m B 10 m C 25 m D 35 m 【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