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方案新规范版内容摘要:

关人员成立了项目组,进行了现场勘查,并调研了有关资料,结合主体开采方案设计 报告 ,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技术规范》要求,在各相关 业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于 年 5月编制完成 《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根据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的原则,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为可行性研究 深度。 本 项目 为建设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水平年为 项目 投产 后 的当年或后一 年。 本项目于 年 7 月 开始施工, 年 6 月 投产 ,因此 ,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 年。 本方案服务年限共计 (包括建设期 24 个月)。 项目整合前后基本情况 (1)矿井整合前基 本情况 市 煤矿为 原 市 镇 煤矿 ( 9万 t/a)和 煤矿 ( 6万 t/a)整合而成。 现分别概述如下: 原 煤矿于 2020年建成,位于 市 镇 村,矿区内内无滑坡、溶洞等不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3 良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现有公路相通,距 市人民政府驻地 33Km,矿井紧邻中枢~ 公路,交通运输较为方便, 该煤矿已于 2020年底停止生产。 原 煤矿由 工业场地 、风 井场地 、 进场道路 、 输水管线 和输电线路组成 , 未设矸石场,各部分 占地面积 或长度依次为 、 、 、 2960m、。 原 煤矿于 2020年建成,位于 正东约 500m,有 中枢至 公路穿过矿区 ,该煤矿已于 2020年底停止生产。 原 煤矿由 工业场地 (含风 井场地 )、 进场道路 、 输水管线 和输电线路组成 , 风井场地布设于工业场地之内,未设矸石场,各部分 占地面积 或长度依次为 、 、 1060m、。 两矿井主要开采了 C7煤层,采空区主要集中在矿区北部, C7煤层约 500m标高以上;在此标高以上,部分开采了 C12号,其它煤层未开采。 (2)矿井整合后基本情况 根据 省煤炭管理局、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省国土资源厅、 煤矿安全监察 局、 省环境保护局、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 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 ( 煤办字〔 2020〕 291号 )、 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 市 区等十二县(市、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府函 〔 2020〕 号 )等文件 , 为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市 煤矿( 9万 t/a)和 市 镇 煤矿 ( 6万 t/a)整合 为 市 煤矿。 整合后利用原有工业广场,全部为原占地,占地面积 ,新增主斜 井,以满足矿井生产之需要。 局部巷道高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必须进行维护、整改,满足矿井的正常通风和运输的要求。 市 煤矿一年期采矿许可证由 省国土资源厅于 年 7月 5日颁发,证号为: ,企业法人为 , 企业性质为私营, 开采矿种为煤炭。 矿区面积为 ,生产规模为 21万吨 /年,由于 受 资金限制, 本 项目 设计生产规模为 15万吨 /年。 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情况 项目区属水力侵蚀分区中的西南土石山区,其土壤容许流失值为 500t/km2•a,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为轻度水土流失区,项目 区 原地表侵蚀模数为834t/(km2 a)。 工程所在地在《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属于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在 省“三区”划分中的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4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50434 )规定,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一级标准,由于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大于 800mm, 为轻度水土流失区 ,因此 对 防治标准中 个别标准进行了调整, 防治目标为: 施工建设期:土壤流失控制比 ,拦渣率 95%。 设计水平年 : 扰动土地治理率 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3%, 土壤流失控制比 ,拦渣率 97%, 林草植被恢复率 99%,林草 覆盖率 28%。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1)工业场地场址比选方案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5 万 t/a,根据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 ,结合场地地形、外部运输、供电、 煤层赋存条件及本矿现状 ,主体工程设计资料中,选出了三个场址方案进行比选。 方案 Ⅰ :改造原 煤矿 主斜井、采用单翼布置综合 开拓方案 方案 Ⅱ :改造原 煤矿 主斜井、采区双翼布置综合 开拓方案 方案 Ⅲ : 井田北部中央综合 开拓方案 从水土保持角度讲主体选择的三个场地具有的优缺点详见表 11,从表 中可见方案 Ⅰ 在水土保持比较中占优势,本方案同意方案 Ⅰ 为推荐方案。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5 表 11 从水土保持角度主体选择场地的优缺点情况表 序号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 场地地质 情况 利用原有场地,场地平坦,场址处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利用原有场地,场地平坦,场址处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新建场地,该场地平坦,场址处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2 扰动地 表面积 利用 原有场地, 占地 hm2,扰动地表面积小 利 用原 有场 地, ,扰动地表面积小。 新 建 工业 场地 ,占 ,扰动地表面积大。 3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 项目区无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损坏植被与原地表面积较大。 项目区无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损坏植被与原地表面积小。 项目区无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损坏植被与原地表面积大。 4 弃渣量 工业场地已平整,挖填方 量小,弃渣量 11493m3。 工业场地已平整,挖填方量小,弃渣量 12864m3。 新建工业场地需平场,挖填方量大,弃渣量29500m3。 5 水土 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 6 水土流 失危害 危害周边耕地 危害周边耕地 危害周边耕地 7 限制因素 无 无 无 (2)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分析评价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在发挥主体工程自身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减少径流冲刷、保护水土的功能。 但就整个工程而言,由于行业差异,设计侧重点的不同,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设计的深度有些还不能满足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要求,有些没有具体量化典型设计,在判断这些措施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时需要重新分析论证。 因此,本方案从防治水土流失角度出发,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 功能的工程进行分析论证,并纳入本方案的水土保持体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现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 统计见表 12(分区评价详见“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 表 12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统计表 项目区 工程名称 单位 数量 主井工业场地区 截排水工程 m 880 副井工业场地区 截排水工程 m 460 进场道路区 截排水工程 m 1300 合 计 m 2640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6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 区, 总面积 hm2,其中,项目区面积 hm2(其中工程永久占地 hm2,临时工程占地 ),直接影响区面积 (地面工程影响 ,塌陷区 )。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经预测 , 工程建设将扰动 地表面积 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 总面积。 共开挖土石方量 万 m3(其中地面工程 万 m3,井筒岩巷工程量 万 m3),回填土石方 量 万 m3,排弃土石方 万 m3( 其中土方 万 m3,石方 万 m3) , 以上均为自然方。 本项 目在建设期加速侵蚀面积为 hm2, 水土流失量为 ,新增水土流失量为 ;自然恢复期恢复植被水土流失 面积为 , 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本项目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 ,新增水土流失量。 根据预测,确定本项目 建设期 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域为 主井工业 场地区 、副井工业场地区 、 进场道路 区和 输水管线 区; 自然恢复期 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域为主井工业场地区、 排矸场区 和输水管线区。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本方案共划分成 8 个防治区,即 主井工业 场地 防治区、 副 井 工业 场地区、排 矸场区、 进场道路 区、 输电线路 区 、输水管线区 和井田塌陷区。 总体布局为:对工程各建设区的裸露区域进行绿化,补充临时措施;对井田塌陷区提出水土保持定性要求。 根据不同防治分区、不同措施类型的典型设计推算,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主要有: ① 工程措施主要为 挡渣墙 m,截排水沟 m, 消力池 座, 土地 整治 面积 hm2; ② 植物措施总面积为 ,其中种植 百喜草 hm2,种植乔木龙柏 株、广玉兰 株、桂花 株、冬青 90株,种植灌木 金叶女贞 株、小叶黄杨 株,种植 混交防护林 刺 槐 和香樟各 株,种植行道树 香樟 株; ③ 临时措施为临时排水沟 m,临时土袋拦挡 m3。 水土保持监测 本 方案 的水土保持重点监测区域为 主井工业 场地区、 副 井 工业 场地区、 排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7 矸 场区、进场道路 区和 输水管线 区。 监测的内容有影响水土流失及防治的主要因子、 水土流失状况 、 水土流失危害 、 水土保持效果 ,主要采用 地面观测 、调查监测与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分为建设期、自然恢复期(生产运行初期)两个阶段,监测期限为 4 年 , 其中项目建设期 2 年 (即 年 7 月至 年 6 月) ,自然恢复期 2 年 (即 年 7 月至 年 6 月)。 本 方案 设计 施工期监测点布设在 主井工业 场地区、 副 井 工业 场地区 、进场道路 区 和输水管线区;自然恢复期监测点布设在 主井工业场地区 、排矸场区和输水管线区。 调查监测每年雨季前、中、后各一次,共计 3 次。 巡查监测不定期,每年监测 46 次。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为 万元 ,其中 工程措施费 万元,植物措施费 万元,临时措施费 万元,独立费用 万元,基本预备费 万元 , 水土保持补偿费 万元。 方案实施后(即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建设期的土壤流失控制比 ,拦渣率 %; 设计水平年 扰动土地整治率 %,水土流失治理度 %,土壤流失控制比 ,拦渣率 100%,林草植被恢复率 %,森林覆盖率 %。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按本方案各项防治措施实施后,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本项目建设过程新增的水土流失量,还能大大降低项目区原地表水土流失量,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评价,本项目是合理可行的。 建议 (1)本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要与当地水土保持规划和区域治理方案协调进行,把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区域水土 流失治理有机结合,达到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目的,以较低的投资取得最大的效益。 (2)下阶段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应将水土保持方案的措施和投资纳入主体工程设计中,进一步 开展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工作,调整、复核、深化本 方案 设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8 计内容。 特别是 排矸 场的设计,应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及尾矿库的要求进一步作好设计工作,确保挡渣墙的稳定安全 . (3)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时 建立相应的水土保持管理制 度 ,与当地 水行政主管 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4)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规范施工行为,严格按水保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 施工中对开 挖弃渣实行“先挡后弃”,注重临时防护措施的设置,加强雨季施工的要求。 (5)工程开工前,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理工作,切实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见下表。 市 煤矿(整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 综合说明 9 市 煤矿(整合) 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项目名称 市 煤矿(整合)工程 流域管理机构 水利委员会 涉及省区 省 涉及地市或个数 市 涉及县或个数 市 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