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乐五下童年时光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时唱起了它们的旋律,并且模仿模仿。 设计意图:孩子们最爱做游戏。 视唱乐谱往往是学习歌曲时最难又最枯燥的一个环节,这里设计了一个 情境,并用“猜一猜”是哪只小蜻蜓唱的旋律这一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与“模仿”中掌握乐谱的音准、节奏及两声部的合唱,同时为后面的朗读歌词、学唱歌曲、体会与表现情境做好铺垫。 感受情境,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旋律好听吗。 听到这旋律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 (学生发言)。 师:日本的两位作者把他们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情景写成一首动听的歌,我们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歌曲《红蜻蜓》,学生听赏。 ) 师:谁能告诉老师,歌曲中描绘了什么童年生活情景呢。 你能给这首歌曲取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 们说得很好。 这首歌曲由于深情地描绘了天真、活泼的童年,加上优美的旋律,在日本已妇孺皆知,流传了半个世纪。 它名字就叫《红蜻蜓》。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 (放《红蜻蜓》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 理解情境,学习歌曲 ( 1)熟悉歌曲。 师:同学们充满深情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晚霞映照山间田园的优美画图。 如果配上旋律来延长将更米人。 请同学们分高、低两声部自由练唱歌曲。 ( 2)解决难点。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有困难。 说明:通过自由练唱,学生会发现歌曲中有几处难点, 如: 1=E 3/4 ||1 6 5 6 5 3 | 竹 竿 尖上 ||3 4 3 1 | 这一小节的“尖上”高、。湘教版音乐五下童年时光教学设计1
相关推荐
题,充分挖掘出歌曲在歌词和旋律两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歌曲旋律,并初步了解了民歌创作的主要手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过程一:激趣导入 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一些关于花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到民歌是 与当地的方言、历史文化、人物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河南民歌《编花篮》,导出课题。 过程二:创设情境 在学生学习歌曲之前让学生聆听河南名曲《百鸟朝凤》走进河南
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 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教材活动点拨 栏目链接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生互动 阅读下面材料 , 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 凡五果 , 花盛时遭霜 ,则无子。 天雨新晴 , 北风寒彻 , 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
垫。 】 二、 参与性学习 剧本分析 师:首先将进行的是第一个环节“剧本通吃”,请各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a) 《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 剧本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分别是什么。 c) 剧本中共有几个唱段。 其中哪几个唱段的曲调是一样的。 歌曲演唱 师: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的是第二个环节,“歌曲模仿”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点一 宇宙的特点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教材活动点拨 栏目链接 2010年 10月 1日下午 18时 59分 57秒 , 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 “ 嫦娥二号 ” 在西昌点火升空 , 准确入轨 , 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像 、 获取极区表面数据 , 为 “ 嫦娥三号 ” 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1)待发射的 “ 嫦娥二号 ”
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 2课时 大气环流 知识点一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课程标准导航 基础自主梳理 互动释疑解惑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材料 18世纪产业革命前 , 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 航海家们和商人经过多次航行发现 30 纬度附近总是无风 , 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 , 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 , 相继死掉 ,马肉又吃不完 ,
情境,并用“猜一猜”是哪只小蜻蜓唱的旋律这一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与“模仿”中掌握乐谱 的音准、节奏及两声部的合唱,同时为后面的朗读歌词、学唱歌曲、体会与表现情境做好铺垫。 感受情境,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旋律好听吗。 听到这旋律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 (学生发言)。 师:日本的两位作者把他们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情景写成一首动听的歌,我们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歌曲《红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