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2 岳麓版必修2内容摘要:
1、第 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 1) 青铜时代 : ( 夏朝 ) 二里头文化时期 春秋末期 1、青铜冶铸业 ( 2) 繁荣时期: 商周时期 观看下列一组图片,说说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 业有何 特点。 夏朝铸造的青铜爵 : 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 ( 饮酒器 ) 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生活用品 鸟兽纹觥 (: 盛酒器具, 商代青铜器中罕 见的精品。 簋 ( 盛食物的器具 爵:饮酒器皿 商代 司母戊鼎 : 目前世界上 已发现的最大的 青铜器。 鼎 堇鼎: 西周初年的 炊食器或礼器。 6 西周毛公鼎 四羊方尊 盛酒器,造型奇特,工艺 高超,商代青铜器的 精品。 青 铜 2、 兵 器 越王勾践剑 考古学家在春秋时期的古 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 这是 一把制作工艺十分高超的青铜剑。 剑已在地下埋藏了 2300多年,但出土时仍完好如新,拔剑出鞘,寒光闪闪 , 毫无锈蚀。 全剑长 薄锋利,试之以纸 , 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商周时期的青铜耜 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观看上列一组图片,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的 特点 :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 1) 青铜时代 : ( 夏朝 ) 二里头文化时期 春秋末期 1、青铜冶铸业 ( 2) 繁荣时期: 商周时期 2、冶铁业 冶铁: 冶钢: 块炼钢 (春秋) 灌钢法 (南北朝) ( 1) 冶炼 技术 : ( 2) 冶炼 燃 3、料 : 木炭 (汉朝以前) 煤: 始于汉朝 普及于北宋 焦炭: 始于南宋 世界最早 流行于明朝 块炼铁 (西周) 生铁 (春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春秋金镡金首铁剑 春秋铜柄铁剑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 战国铁双镰范 纺织业 丝织技术 : 上古: 嫘祖发明缫丝; 西周以后到西汉 :丝国与提花机; 唐宋 :缂丝。 棉织技术: 宋元 :黄道婆 “ 捍、弹、纺、织之具 ” ; 元明 :棉布流行 二、衣被天下 蚕丝的发明 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 了养蚕丝织,河南荥阳青台村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 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 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 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 流域和长 4、江流 域已出现了丝 绸的生产。 嫘祖 浙江湖州钱山 漾出土的丝织品。 西周以后,我国丝 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西汉时期提花机 进一步完善、定型。 天工开物 提花机 1972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 衣。 收拢后能攥在一只手 里,重量只有 49克。 丝纺织业 唐代出现缂丝 技艺,在宋代风行 开来;唐后期,南 方丝织业逐渐超过 北方,成为我国丝 织业的重心。 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就发现的 缂丝腰带,是 中国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一件 缂丝实物。 缂丝,是我国独特的 丝织工艺品。 以本色生丝 为经、彩线为纬,以“通 经断纬”手法,可自由变 换色彩,使纹饰更加绚丽。 棉纺 5、织业 宋末元初,边疆地区种植的 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黄道婆将 她从海南黎族那里学来的纺织技 术加以革新,推广了“捍、弹、 纺、织 之具”, 使棉纺 织业迅速发展。 松江在 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 织中心。 黄道婆 古纺织图 学思之窗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 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 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 清 ) 王应奎 柳南续笔 请思考: 你能说出棉花、棉 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 棉花种植的普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 的推广;棉花、棉布可以御寒、生暖;价格比丝 绸低廉。 这些就是其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 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从原料看: 从经营形态看: 6、 从发展程度看: 从发展趋势看: 麻、葛纺织业 官营、地主官员私营、农民家庭 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三、从烧陶到制瓷 浏览下列一组图片并结合课文第三部分, 归纳我国古代陶瓷业的主要进步和成就。 陶瓷业 烧陶技术 : 上古时期 :彩陶、黑白陶;捏制法、泥条盘 筑法和范制法、慢轮加工、轮制法; 商代中期 :开始从陶器向瓷器过渡。 蛋壳黑陶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出土 半坡出土的彩陶 出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白陶鬹,山东龙 山文化遗址出土 青瓷 白 瓷 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国) = 器) 宋代的景德镇成为 “ 瓷都 7、 ” 元釉里红高足杯 元青花凤穿花执壶 斗彩凌云碗 (成化窑 ) 斗彩花卉文葫芦瓶 五彩凤纹镂空瓶 粉彩 珐琅彩 东汉 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烧出 青瓷 制出 白瓷 独立部门 ,大众用品 ,大量出口 ,中国新象征 景德镇 成为瓷都 出现 青花 和 釉里红 ,进入 彩瓷 生产时期 出现 斗彩 和 五彩瓷 出现 粉彩 和 珐琅彩 唐以后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三、从烧陶到制瓷 我国古代陶瓷业的主要进步和成就归纳: 手工业经营方式 经 营 形 式 管理方式和地位 产 品 流 通 方 式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始终是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补充 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 8、余部分出售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明朝前期以前长期居主导地位 主要是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产品大多精美 不在市场流通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明朝中叶以后居主导地位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手工业经营方式 经 营 形 式 评 价 家庭手工业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官营手工业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管理严格,细密分工,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产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唐朝出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 9、业兴起,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成分;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想一想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 ) 部门多、规模大、分工细、管理严、技术高 技术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各国 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4 1、人们发明冶炼生铁的技术 , 最早是在 (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B 2、春秋时期炼的钢和南北朝时期的炼钢方法分别 是 ( ) A 块炼钢,灌钢法 B 灌炼钢,块钢法 C 铁炼钢,灌钢法 D 块炼钢,浇钢法 A 3、煤得到大量开采是在 ( ) A 南宋 B 北宋 C 唐朝 D 隋朝 B 4、元明时,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是 ( ) A 松江 B 苏州 C 杭州 D 松花江 A 5、我国的陶瓷业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 ( ) A 粉彩和珐琅彩 B 斗彩和五彩瓷 C 青花和釉里红 D 青瓷和白瓷 A 6、明代中叶以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地位的是 ( ) A 家庭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B。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件2 岳麓版必修2
相关推荐
想像和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创作参考资料。 以此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提出设想并把它描绘出来。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用绘 画形式表现科学幻想的内容。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八开白纸、绘图铅笔、相关 课件。 教学程序 教 师活
1、 第 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同学们,你们所理解的“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手工业就是指依靠 手工劳动 、使用 简单的工具 进行 小规模 的生产活动。 自 新石器时代 开始,手工业才从农业中 分离 出来,成为 独立 的生产门类。 它包括 金属冶炼业 、 纺织业 ,还有 陶瓷业 等。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 青铜时代(包括夏、商、周) 1)时限: 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到春秋末期 2)定义:
片与讲解:松柏直立挺拔 、 柳树婀娜多姿 、 枫树色彩艳丽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树干的塑造:注意树干的造型有特色(斜卧式、直立式等 )。 枝、叶的塑造:注意疏密组合。 3.学生总结归纳制作步骤要领: (1)整体构思,细铁丝捆扎出树干和树枝的整体造型。 (2)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加工树干、树枝使其更加逼真。 (3)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出树叶,制作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们的审美观。 每把壶都能给我们留 下了一种难以体味得尽的乐趣。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 9 课《壶中日月》。 (出示第 1 张课件) (二)学习新课、了解茶壶 ( 6 分钟 ) 请大家打开书 26 页,了解远古时代的壶。 (见课本) 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些茶壶图片(出示课件)。 刚才同学们看了那么多茶壶,从它们的外形、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小结:出示课件第 15 张
1、第 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迅速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落。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农业方面 农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有个成语叫“ 逐鹿中原 ” ,请问大家知道中原在哪里吗。 导 入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经济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鲁冀豫 (崤函分界) 黄河流域 关中河西、巴蜀 长江 以南 山东、山西 以北 (塞内、塞外) 农业区 ,经济实力较强 (山东最发达 ),是全国经济重心。 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