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2 岳麓版必修2内容摘要:
1、 有个成语叫“ 逐鹿中原 ” ,请问大家知道中原在哪里吗。 导 入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经济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鲁冀豫 (崤函分界) 黄河流域 关中河西、巴蜀 长江 以南 山东、山西 以北 (塞内、塞外) 农业区 ,经济实力较强 (山东最发达 ),是全国经济重心。 原始森林 覆盖经济实力较弱 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经济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四大经济区分布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 2、济区。 山东 ( 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四大经济区特点 山西 (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属于传统的农业区 ) 江南(长江以南,地势复杂。 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 畜牧业或 半农半牧区,分 塞内、 塞外) 黄河流域,经济重心 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 江南越族人的生活 观察图片和材料 , 我国从战国到东汉经济区域有什 么特点 ? 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 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的特点 有个成语叫“ 逐鹿中原 ” ,请问大家知道中原在哪里吗。 导 入 3、关中、中原地区 江南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次数 迁徙时间 迁徙原因 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 两晋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唐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的破坏 两宋之际 靖康之乱的影响 匈 奴 鲜 卑 鲜 卑 羌 氐 羯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永嘉行 唐 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明代杨东明 4、饥民图说 书影 中 原 人 口 南 迁 的 第 二 次 高 潮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 许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乱。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三次南迁高潮 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 (靖康之乱) 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 古代人口迁移和今天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5、。 (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 城市;内地 沿海 珠玑巷地处韶关南雄市的梅关古道边几千年来,大批移民从中原顺着梅关古道迁入岭南,在珠玑巷落脚,又从珠玑巷南迁至珠三角甚至海外各地。 如今珠玑巷后裔有四千多万人,遍布海内外,从珠玑巷迁出的姓氏就有 153个。 这里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也成为众多国内和海 外华人寻根问祖之地。 ( 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如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2)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什么影响。 江南风情 充了大量 6、的劳动力,也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较重视发展经济 发江南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南移呢。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期 开发南移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 中唐以后 两宋时期 初步开发 逐渐超过北方 正式成为 古代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表解 1、城市的繁荣。 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 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 (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我们会在 4、 5课学习) 2、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还带来什么影响呢。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堂小结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时间 :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 7、乱后 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 :战乱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分布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 :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 中原人口南迁 社会环境 原有潜力 等 过程 : 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中唐以后 宋都南迁后 影响 :文化重心的南移 虽然两汉之前,江南地区相当落后,但是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写了一首诗 忆江南 来赞美江南的繁荣景象 :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那么,江南又是如何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正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才使得江南变得如此如诗如画。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 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B 2、古代江南经济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不包括( ) A、地势复杂 B、气候炎热潮湿 C、人口稠密 D、生产技术落后 C 3、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因为北方(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兵役徭役繁重 D、高利贷盘剥重 B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统治阶级的倡导 D、自然环境优越 A。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2 岳麓版必修2
相关推荐
1、第 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迅速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落。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农业方面 农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们的审美观。 每把壶都能给我们留 下了一种难以体味得尽的乐趣。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 9 课《壶中日月》。 (出示第 1 张课件) (二)学习新课、了解茶壶 ( 6 分钟 ) 请大家打开书 26 页,了解远古时代的壶。 (见课本) 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些茶壶图片(出示课件)。 刚才同学们看了那么多茶壶,从它们的外形、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小结:出示课件第 15 张
1、第 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 1) 青铜时代 : ( 夏朝 ) 二里头文化时期 春秋末期 1、青铜冶铸业 ( 2) 繁荣时期: 商周时期 观看下列一组图片,说说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 业有何 特点。 夏朝铸造的青铜爵 : 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 ( 饮酒器 ) 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生活用品 鸟兽纹觥 (: 盛酒器具, 商代青铜器中罕 见的精品。 簋 (
当时历史的风云变化,讲述着先人精湛的技艺和那时人们的审美观。 每把壶都能 给我们留下了 无穷的 乐趣。 三、壶知识介绍 壶的结构 师:要想认识一把壶,首先我们要了解壶的样子、结构,孩子们请看这把壶 :壶就是有壶身、壶嘴、壶盖、把手组成的。 壶的质地 师: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壶有哪些质地呢。 生:陶壶、瓷壶 陶壶,是以黏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黏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吸水性。
1、第 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 言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的形成。 那么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形成一个怎么样的格局呢。 它又有哪些发展变化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和思考的。 1、时间 : 传统农业区,全国经济重心 农业区,当时不易开发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4、特点: 多样性 、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一
整,创作速度更快。 分组是采取自由组合的的方式,在课前已自行以 25 人的组合方式组合好,并每组有一个小组长负责主持整个合作过程。 当老师明确创作要求,创作开始的时候,各组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有的组的组员在各抒己见,希望大家能采用自己的方案;有的组则根据大家的讨论,筛选可行的方案;有的组已经开始动手了,把废旧棒料直接组合出一个雏形再进行细节的制作;还有的组在画设计图……场面好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