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1 岳麓版必修2内容摘要:

1、第 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 言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的形成。 那么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形成一个怎么样的格局呢。 它又有哪些发展变化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和思考的。 1、时间 : 传统农业区,全国经济重心 农业区,当时不易开发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4、特点: 多样性 、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域 汉代 3、分布: 2、划分标准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汉代的四大经济区分布图 地理位置 经济特点 开发程度 山东 ( 中原 ) 山西 ( 关 2、中、四川 )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崤山以东 崤山以西 长江以南 山东、山西以北 农业区,技 术落后 主要农业区 主要农业区 半农半牧 高 高 低 低 山东 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 山西 关中平原 山西 都江堰(四川成都) 江南 绍兴东湖今貌 龙门、碣石以北 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1、外迁原因:北方战乱 2、三次南迁高潮 第一次:两晋之际 第二次: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靖康之乱后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古人总结的人民流亡的原因: “ 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 原本在中原地区安居乐业的居民为什么要 外迁呢。 匈 3、奴 鲜 卑 鲜 卑 羌 氐 羯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安史之乱地图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中国古代人口的三次南迁,带来了那些影响。 3、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江南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 带来先进农具和农技,促进了江南发展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江南 2、原因: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大批南移 ,带去先进农具、农技和大量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1、路线: 关中 4、中原 2、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路线 初步开发 ( 孙吴、东晋、南朝) 逐渐超过北方 ( 中唐以后 ) 完全超过北方 ( 南宋以后 ) 3、过程 4、影响 文化重心随之南移 促进城市繁荣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 江南 )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 一岁或稔 ( 庄稼成熟 ) ,则数郡忘饥。 沈约 宋书 思考: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荒凉落后 ( 西汉 ) 南方完全超过北方 ( 南宋 ) 思考: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现在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异同。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 现 5、在对西部的开发 异 同 为 逃避战乱 而 自发 的 有 计划 、有 目的 、有 组织 推动了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 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 南宋 “ 圩田 ” (太湖流域地区)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 堤上设有闸门,水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 1、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 A、 “ 江南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B、 “ 扬一益二 ” (扬州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 “ 苏湖熟,天下足 ” D、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唐纱 ” C 2、黄河流域早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 ( ) 发较早 动力丰富 泽密布 B 3、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 ( ) 步超过北方 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济重心南移 化重心南移 C 4、历史上曾有 “ 天下之盛,扬州为首 ” 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 ) A 东晋 B 唐朝 C 南宋 D 明朝 “ 苏湖熟,天下足。 ” 的谚语说的是( ) 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B、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C、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期 D、南宋政权重视农业生产,江南经济超过 北方 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