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 岳麓版必修2内容摘要:

1、第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1、背景: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 别德内依 请回答 :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 40%的工厂停工。 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2、,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 “ 一般革命 ”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 “ 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 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 “ 直接过渡 ” 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苏俄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国内:国内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2、目的 : 直接目的:“一切为了前线”(军事) 1、背 3、景: 背景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 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 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1920年 5月 15日,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武装干涉者得红军发表演讲 “不劳动者不得食”。 (1)积极:该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2)消极:第一,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 4、展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动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经济。 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年)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 ( 1921 1927年) 1、背景: 农民认为: “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 暴动者提出 “ 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 ” 的口号。 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 5、“ 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 叛乱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1791891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 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 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读读想想 阅读下列表格,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 1919年俄国 1普特( 食的 6、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读读想想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1921年 2月爆发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表明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材料一: 最严重的事件是 ,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 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 ,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出于对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强烈不满 ,在基地举事 ,提出 “ 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 的口号 ,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 7、,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 列宁当时告诉党: “ 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 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与政府矛盾尖锐。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 这就要求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 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 8、策呢。 路在何方。 15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6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农民自己支配; 1、背景: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需恢复 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二、新经济政策( 9、1921 1927年) 2、目的: 3、内容: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17 理论上: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工业:关系到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意义: 实践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阶级矛 10、盾缓和,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 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 5、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影响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11、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重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 1924年 1月 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 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 12、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 20 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 1/8,全国 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 13、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 26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 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手的指令性计划,主要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原因: 国内经济文化落后; 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 直接原因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确立: 到 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4、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 3、表现: 工业化宣传画 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第聂伯河发电站 海报 完成五年计划 情境导学:斯大林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 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这一体制下,苏联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成就。 当资本主义经济被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震撼时,在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 例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 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 1、 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 到 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 1913年增长 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100%13%75%243%600%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系列1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1913年与 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42%58%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1913年 77%23%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1937年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 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