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内容摘要:

(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 硫 酸根离子构成的) 答案: 例 8. 关于离子和原子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故从电性上看,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 B. 离子是由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 C. 从结构上看,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在离子中两个数不相等。 D. 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它们不属于同种元素。 精析: 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且质子数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但由于质子数不变,故钠离子和钠原子仍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 D 例 9.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 ( ) A. 最外层电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质子数 精析: 所谓 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 总称。 我们知道原子的结构 由 两部分构成,一是原子核,二是电子。 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转,有可能会失去,也有可能会获得,从而变成离子,这就说明电子数不是很稳定。 至于中子数,即使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同位素原子。 故,在原子中比较稳定的 是 质子数。 答案: D 例 10. 如图所示是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的电子得失图,根据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结论。 精析: 从图中观察可以推断出:钠原子、氯原子在自然界中属于不稳定结构,需通过得失 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化学性质稳定的阴离子(氯离子)和阳离子(钠离子)通过静电作用 相互吸引构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 答案: ( 1)原子得失电子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 ( 2)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变成阴离子; (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 4)氯化钠本身不显电性。 例 11. 对某种离子变成原子的下列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一定失去电子 B. 一定得到电子 C. 得、失电子都有可能 D. 既不需得到电子,也不需失去电子 精析: 解决这道题目首先要知道原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阳离子,获得电子而变成阴离子。 因而阳离子要变回原子就要把失去的电子要回来,而阴离子就要把得到的电子失去以后才能变回原子。 答案: C 四、应考锦囊 本节课的内容在中考中难度要求不大,只是需要 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因此,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典型实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科学史的记忆上,要放在对建立模型 的思想的体验上。 在了解原子结构的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这种科学研 究的方法。 通过对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通过模型分析其内部微观的变化,从而理解电子的得失使原子带上了电荷形成了离子。 五、本讲小结 要清楚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而得到的。 要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 要清楚原子和元素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六、超前思维 下次上课前请同学们做好以下 预习 : 预习第 4- 5 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学习目标: 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认识常见元素 符号( H、 O、 C、 S、 Si、 Na、 Fe、 Cu、 Cl、 Ca、 Ag、 Al、 I、 K、 P),会查阅元素符号。 (二)阅读内容:课本 15~20 页 (三)带着问题上课堂: 物质是怎样分类的。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四)牛刀小试: 根据 元素 的分类,将下列元素分别填入相应类别中: 铁; ② 钠; ③ 硫; ④ 碘; ⑤ 溴; ⑥ 汞; ⑦ 氧; ⑧ 氢; ⑨ 氩; ⑩ 氦。 *根据 物质 分类,将下列物质分别填入相应的类别中: ① 氯化钠溶液; ② 铁; ③ 液氧; ④ 水; ⑤ 氯酸钾; ⑥ 臭氧; ⑦ 二氧化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