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课件 第2单元 诗的唐朝内容摘要:

1、元知能整合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 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这些艺术形象既包含社会客观因素 ,也包含着作者认识生活的主要因素。 在每个形象中 ,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 因此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成为高考热点之一。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丰富多样 2、,渗透着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 我们不妨借此分析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先来看课内相关知识 : 诗歌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以纵览古今、明察世事的超脱姿态 , 表示了轻 视权贵的坚定情志 蜀道难 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 , 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末针对时局抒发感慨 , 寄寓着诗人的隐忧与关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通过对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 ,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愁苦心情 , 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兵车行 诗人饱含深情地叙事 , 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的深情 , 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 3、击 , 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诗歌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登岳阳楼 描绘了登岳阳楼所看到的阔大磅礴 的景象 , 联想到个人、国家的情势 , 由个人推及国家 , 胸中装着黎民社稷 , 反映了诗人无比宽广的襟怀 登高 通过对秋景图悲凉之气的描绘 , 反映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旅夜书怀 诗人描写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 , 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琵琶行 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 抒发了诗人遭受贬谪的抑郁凄苦之情 登幽州台歌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4、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诗歌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终南山 通过幽美的画面 , 展示了意境 的深远 ,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喜爱、留恋和神往 燕歌行 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 , 同时强烈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 石头城 诗中句句是景 , 然而无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李凭箜篌引 诗人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 , 写出了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 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锦瑟 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人生道路中的坎坷曲折和由此产生的哀怨感伤 , 痛惜华年流逝而抱负成空 , 反映出诗人在当时社会的重重压 5、抑下不能舒展的痛苦情怀和横遭埋没的 悲剧命运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那么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 1 搜取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目以传神 ,诗歌题目常常能传递出很多信息。 如晏几道的思远人 ,题目 “ 思远人 ” ,意为思念远行的人。 联系诗句 ,就知道本首词是写思念远行之人的 ,为全面理解内容找到了突破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交代了内容 (送别 ) 、时间、对象。 张籍的秋思 ,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 :深远、僻静、隐蔽的 ,不公开的。 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答题。 2 揣摩意图 诗言志 ,词缘情。 诗 6、歌的背景往往是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条捷径。 诗歌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息息相关。 即便是同一个作者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写的诗歌 ,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也可能不一样。 了解诗歌的背景一是靠平时学习积累 ,二靠临场发挥。 有时 ,诗歌的背景信息往往在诗歌的标题中、诗句中和注释中。 准确获取诗歌的创作背景 ,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3 理解内容 一抓关键词。 古人作诗填词 ,很讲究选词炼字 ,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名家名篇 ,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 有些古诗 ,诗人往往用 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感情取向 7、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 ,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 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 ( 其二 ) 中 “ 孤舟 ” 一词 ,可推知作者的漂泊、思乡、孤寂之情。 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中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可由诗句中 “ 折柳 ” 推知送别之意 ,由 “ 故园情 ” 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二抓诗句。 准确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后 ,就要全面理解诗句的含义 ,否则 ,如果孤立地理解几个关键词 ,没有把字词与句子联系起来 ,也没有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 ,那么 ,也就谈不上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就会顾此失彼。 三抓题材。 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思乡怀旧诗歌表达 8、的是思念故乡、亲人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送别诗写离愁别绪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多阅读古诗 ,熟悉了古诗的题材 ,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四抓意象。 诗歌的意象与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均有关联。 阅读诗歌 ,不仅要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 ,还要理解每个意象在诗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意象有主次之分 ,有中心意象和一般意象之别。 五抓首尾句。 首句入题 ,写景叙事 ,引出情感 ; 尾句抒情议论 ,画龙点睛 ,这是古代诗歌 的一大特色。 尾句 ( 联 ) 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李商 9、隐的贾生 : “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 尾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六抓注释。 阅读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 ,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4 把握主题 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和抒发的主观感情 ,两者有机融合 ,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它体现出诗歌的价值取向和质量品位 ,既是诗歌的内容体现 ,也是诗歌主题的载体。 缺失意境的诗歌 ,不可能表达出鲜明的主题。 虽然高考一般不会直接就意境 设题 ,但是 ,几乎所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评价类试题 ,都与所考查的诗歌意境相关 10、。 理解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的主题 ,是备考的重点之一。 5 体会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作者思维的外壳 ,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作者的喜、怒、哀、乐 ,都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 诗歌的语言 ,是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依据 ,尤其要品出诗歌中那些含蓄语言的弦外之音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形成正确的答案。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1 . ( 2 0 1 4 北京高考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 唐 杜甫 韦曲花无 赖 ,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 ,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 ,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 ,头戴小乌巾 11、。 注 : 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 ,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禁 ,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 “ 小乌巾 ” : “ 刘岩隐逸不仕 ,常著缁衣小乌巾。 ” 结合这一注解 ,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解析 :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典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能到这丛竹掩映的地方 ,过着隐逸的生活。 结合注解 ,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果 ,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 答案要点 : ( 1 ) 借向往隐居生活 ,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 或 :因韦曲 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 ( 2 )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考点直击 12、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2 . ( 2 0 1 4 江西高考 )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 ,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其二 ) 宋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 被酒 ,刚喝过酒 ,带着醉意。 四黎 ,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 ,姓黎 ,故称 “ 四黎 ”。 翁 ,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 ,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解析 :解答时要注意三点 :一要结合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 ;二要结合本诗 的 13、内容 ;三要回答本诗所表现的苏轼的 “ 人生态度 ” ,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轼身在 “ 天涯万里 ” ,宦海漂泊 ,人生遭受重大挫折 ,但儒道释三家为他提供了坦然乐观的精神支柱 ,加上天涯黎族的热情相待 ,他感到了无限的欣慰 ,仿佛进入了曾点曾经描述的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 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 海南 ), 处境艰难 ,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 ,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 天涯 ( 海南 ), 处境艰难 ,但由于受到 14、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 ,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 ,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3 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 宋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 注 : 周邦彦 ( 1 0 5 6 1 1 2 1 ) ,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 ,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 寒声 ,这里指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解析 :解答时应结合词 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 ,整体把握词 15、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从上片的 “ 凄冷 ”“ 无雁影 ” 能看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 ,从下片的 “ 寂静 ”“ 孤灯 ”“ 酒醒 ”“ 夜永 ” 能看出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参考答案 :词人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片写词人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 “ 无雁影 ” ;下片写词人本想借酒浇愁 ,酒醒之后 ,却愁上加愁 ,于是感叹不已 ,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范文赏评 技法指津 写作练习 古人说 “ 诗言志 ” ,本单元所学习的唐代诗歌名作 ,都熔铸了作者深沉炽烈的思想感情。 下面这 篇文章就具备这一特点 ,我们以此为例 ,分析写作这类文章时应注意的问题。 【范文】 【旁批】 昏黄的路灯下 从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中回过神来 ,把自己裹在大大的羽绒服里 ,围巾、护膝、手套、口罩全都弄好 ,然后迎接那冬天的洗礼。 尽管回家的路上风不大 ,但还是习惯性地打了个喷嚏。 一想到家里的温暖心里就委屈 ,明明家里有车 ,父亲为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