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一轮 3-10-7《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十单元 种群与群落 第 7 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种群的特征( ) (1)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化 ( ) (2)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 ) (3)主要是探究种群的发生、发展、稳定、衰退、灭亡的规律性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1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 样方法: 适用范围: ; 取样关键: ; 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随机取样 (2) 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 的动物。 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 再次捕获的个体 2、数 m。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 的比率。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该种群个体总数 迁入或迁出 4 年龄组成 (1) 类型 类型 图例 年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 密度 增长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稳定 衰退型 年幼个体数小于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年幼个体数大 于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约等于 死亡率 减小 (2) 意义:可推测 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数量 雌、雄 (1) 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 3、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 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 “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问题思考: (1) 稳定型的种群的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为什么。 (2) 性别比例是通过 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种群的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吗。 提示: (1) 不一定。 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数量会减少。 (2) 不是。 性别比例主要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 “ 4、J” 型曲线 产生原因: 和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公式: 特点:增长率 , 不断加快食物 空间 保持不变 增长速率 (2) “S” 型曲线 产生原因:自然界的 是有限的,气候多变,有敌害等 特点: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 K 值:又称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 决定因素:。 资源和空间 先增大后减小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 人为因素:受 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 不断减少。 人工控制 种群数量 环境容纳量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种群能达 5、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判断正误 1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 答案 2 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答案 3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 ) 答案 4 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 ( ) 答案 5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答案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答案 7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 ) 答案 8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 6、趋势 ( ) 答案 9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 ) 答案 10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 ) 答案 11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 ) 答案 12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 ) 答案 1 3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 ) 答案 14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 ) 答案 15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答案 16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 ) 答案 17 在理想条件下 7、,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答案 18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 ) 答案 网络要点强化 知识网络 答案 出生率 死亡率 “ S ” 型增长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要语句 1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J” 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 ( 倍 ) 增长 ( 数学模型: t)。 3 “S” 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 8、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 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 图解 (2) 析图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 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 ( 数量 ) 未来变化趋 9、势的重要依据。 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1) 图示类型示例 模式图: 统计图: 曲线 图: 柱形图: (2) 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 取平均值 )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 ( 数量为 重捕、计数捕获数 0 计算种群密度2 10、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中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1) 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 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 “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 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11、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 “ 1 ”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 、小于 2 ,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_。 研究表明:该鱼在 3 时达到性成熟 ( 进入成年 ) , 9 时丧失繁殖能力 ( 进入老年 )。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 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_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_。 (2) 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_ _ 强、活动范围 12、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 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_。 解题指导 (1)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 增长型 、稳定型和 衰退型。 (2) 根据表中数据该种群中,属于幼年个体的年龄为 0 2 ,属于成年个体的年龄为 3 8 ,属于老年个体的年龄为 9。 解析 本题综合考 查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其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关系、标志重捕法及适用范围、能量流动的特点等。 (1)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 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 92 187 121 400( 个 ) ,成年个体数为 70 69 62 63 72 64 400( 个 ) ,老年个体数为 55 42 39 264 400( 个 ) ,故幼年、成年、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1 1 1 ,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 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 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 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2017届高考一轮 3-10-7《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ppt课件
相关推荐
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解题小结: 针对训练 1.关于 加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物体的速度特别大,其加速度也一定大 B.运动物体的速度非常小,其加速度也一定小 C.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零 D.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能很大 二、 加速度的理解 【例 2】
方法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学生活动:认真听课、记笔记。 4. 教学环节:辨析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教师活动:介绍平均速率,以及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之间的区别。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什 么时候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 5. 教学环节:进一步理解平均速度。 教师活动:结合 st 图对平均速度进行深入讲解。 学生活动:书上自主学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课堂练习,做
1、第 11 讲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 ) (1)主要是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 ) (2)主要是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 杂交育种 (1)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和 ,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 原理:。 选择 培育
____. 、归纳:①描述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简称速度。 ②在直线运动中, 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方向相同。 它的大小叫瞬时速率。 在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瞬时速率。 ③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各时刻瞬时速度都相等,且与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在位移时间图像中,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斜率为正,表示速度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同
πR, 2πR B、 0, 2πR C、 2R, 2R D、 2πR, 2R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与位置相对应,时间与位移相对应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C、 1min 只能分为 60 个时刻 D、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秒、分、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 5s 时就是指 5s 末 B、在 5s 时就是指 5s 初 C、在 5s 内就是指从 4s 末到 5s
用,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老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和“点拨”。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 2 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质点 模型 活动 I 观察图片 设问 2 情景 I 演示实验 设问 1 位移公式 活动 II 巩固练习 路程 位移 时间 时刻 情景 II 观察 1 设问 3 情景 III 观察 2 设问 4 速度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I 演示实验,设问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