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一轮 3-8-5《免疫调节》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5 讲 免疫调节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 (1)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形成的过程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 (2)主要是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种类:扁桃体、淋巴结、 、脾、骨髓等作用:免疫细胞 的场所2 免疫细胞细胞等细胞T 细胞 迁移到 中成熟 B 细胞 在 中成熟 胸腺 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 吞噬 淋巴 胸腺 骨髓 3 免疫活性物质: 、 、溶菌酶等。 抗体 淋巴因子 免 疫系统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是由分布在不同器官系统的免疫器官、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 问题思考 1 : 免疫系统的组成层次中谁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提示: 免疫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 和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生来就有 有特异性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2. 特异性免疫 (1) 体液免疫 参与细胞: 、 T 细胞、 、记忆细胞、。 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 浆细胞 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 与抗原结合,形成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 细胞免疫 参与细 3、胞:吞噬细胞、 、记忆细胞、。 结果:效应 T 细胞可以与 靶细胞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 抗原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抗体 沉淀或细胞集团 效应 3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 或因其他因素而被 的细胞,以及 的细胞。 衰老 破坏 癌变 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的 2 个易混辨析 (1) 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 T 细胞参与,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 体液免疫中 T 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 细胞免疫中 T 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虽然都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但是起作用的结果不同。 抗体能 4、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是干扰素等淋巴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 问题思考 2 :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战者与作用对象分别是什么。 它们是否可以直接杀死抗原。 提示: 体液免疫的参战者是抗体,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 免疫的参战者是效应 T 细胞,作用对象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 ( 靶细胞 ) ,无论抗体还是效应 T 细胞,它们均不能直接杀死抗原。 抗原多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三、免疫疾病及免疫学应用 1 防卫功能失调 (1) 防卫过强 自身免疫病:例如 、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 接受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特点:、 5、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 有明显的 和个体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再次 相同 抗原 发作迅速 严重损伤 遗传倾向 2 免疫学的应用 包括 、检测人体的抗原、 等。 疫苗 器官移植 问题思考 3 :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 与正常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的最大特点是抗体分布场所不同 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于某些细胞 ( 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 表面上。 判断正误 1 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 T 细胞和吞噬细胞 ( ) 答案 2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 ( ) 答案 3 6、 吞噬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 ) 答案 4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 ) 答案 5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 ) 答案 6 T 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 ) 答案 7 在抗原的刺激下, T 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 ) 答案 8 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 答案 9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 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 答案 10 浆细胞的产生,需要 T 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 ) 答案 11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 ) 答案 12 T 细胞和 B 细胞都 7、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他们分化、成熟场所也相同 ( ) 答案 13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 ) 答案 14 正常机体对所有的病原体都具有特异性免疫的潜能 ( ) 答案 15 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主要由体液免疫来完成 ( ) 答案 16 过敏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所以过敏属自身免疫病 ( ) 答案 17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 ) 答案 18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 ) 答案 网络要点强化 知识网络 答案 监控 清除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 体液 重要语句 1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 8、胞 (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 和 免疫活性物质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2 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3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4 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5 记忆 B 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记忆 B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9、 考点一 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及功能 1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2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 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1)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 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浆细胞并非 10、只来自于 B 细胞。 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 B 细胞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同样,效应 T 细胞来源也有两个: T 细胞和记忆细胞。 (4) 免疫活 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 2015 北京卷 )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该抗体 ( ) A 由 T 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 解题指导 (1) 抗体由 浆细胞 产生,抗体的作用是与 抗原结合 ,抗体具有 特异性。 (2)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及酶的相关知识, 11、意在考查考生对抗原、抗体、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难度中等。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 A 错误。 抗体是浆细胞针对特定抗原合成并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因此不能与多种抗原特异性结合, B 错误。 该抗体只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沉淀,之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水解, C 错误。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依据酶的作用特点可知,该物质可被蛋白酶水解, D 正确。 答案 D 有关免疫细胞的三个 “ 唯一 ” (1)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 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3 ) 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拓展探究 不同个体内抗体细胞的种类相同吗。 答案 不同,因为不同个体接触 12、的抗原的种类不同。 题组训练 1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感染 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本 题考查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癌变机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A 项错误;溶菌酶可以将细菌的化学成分水解,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 B 项错误; 够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C 项错误; 要寄生在 T 细胞中,人感染 的症状 ( 免疫力低下 ) 与 度增大和 T 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D 项正确。 答案 D 2 (2015 四川卷 )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 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2017届高考一轮 3-8-5《免疫调节》ppt课件
相关推荐
1、第九单元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 6 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 ) (1)主要是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及特点 (2)其他植物激素( ) (2)主要是各种激素生理作用及相互关系 (3)植物激素的应用 ( ) (3)主要是植物激素在科研和生产上的应用 (4)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用,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老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和“点拨”。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 2 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质点 模型 活动 I 观察图片 设问 2 情景 I 演示实验 设问 1 位移公式 活动 II 巩固练习 路程 位移 时间 时刻 情景 II 观察 1 设问 3 情景 III 观察 2 设问 4 速度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I 演示实验,设问 1 “
πR, 2πR B、 0, 2πR C、 2R, 2R D、 2πR, 2R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与位置相对应,时间与位移相对应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C、 1min 只能分为 60 个时刻 D、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秒、分、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 5s 时就是指 5s 末 B、在 5s 时就是指 5s 初 C、在 5s 内就是指从 4s 末到 5s
1、第 8 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群落的结构特征 ( ) (1)主要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群落的演替( ) (2)主要是群落演替的类型、特征和原因 (3)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主要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4)实验:探究水族箱 (或鱼缸 )中群落的演替 (4)主要是认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一
发学生将自己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增强学生 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2.编写思路 本章章名叫“熟悉而陌生的力”。 其中的“ 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 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 教材希望从“熟悉”人手
1、第 10 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及其应用 ( ) (1)主要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形式、特点及其应用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及其应用 ( ) (2)主要是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能量流动 1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传递、 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 转化 2 流动的过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