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 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纲点击: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 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 两个能量来源 (1)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来源: A。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B。 2 两大过程 (1) 增温: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而升温。 (2) 大气增温: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地面 吸收 3 两大作用 (1) 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 和散射作用。 (2 ) 保温作用: C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大气逆辐射 反射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 名师点拨要点 ) 1 解释温室气 体 2、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1)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还能 增加昼夜温差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太阳能的多寡 (1) 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 四川盆地 4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 3、程原理 , 主要从 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几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地势高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3)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昼夜温差小 ,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5 分析气温的时空差异 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气温 1 月最低, 7 月最高 ;北半球海洋气温 2 月最低, 8 月最高。 年较差: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高纬度 低纬度、高地 谷地、裸地 绿地、少云雨区 多云雨区 时间 差异 日变化 一般 4、情况下,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 14 时左右。 日较差: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高原 平原、晴天 阴天 水平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空间 差异 垂直分布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 海拔每上升 1 0 00 m ,气温降低 6 对点演练 (2016 北京质检 ) 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第 1 题。 1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主要是因为此时 ( ) 解析: “ 秋阴 ”“ 雨声 ” 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 : 选 D A 强 B 弱 C 弱 D 强 (2016 5、潍坊模拟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 2 3 题。 2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3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第 2 题,我国 6、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 3 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 2. A 3. C (2016 西安模拟 ) 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表 ( 单位: ) ,回答 4 5 题。 气温 ( ) 时间离地面高度 5 时 8 时 11 时 14 时 17 时 20 时 100 米 50 米 2 米 4. 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 ) A 每天的 14 时和 5 时 B 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 C 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 7、和最低值时 D 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 5 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 ) A 20 时次日 5 时 B 8 时 11 时 C 11 时 14 时 D 14 时 20 时 答案 : 解析: 第 4 题,一天中,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 13 时左右地面辐射最强,地面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至14 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此时大气逆辐射最强;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每天的日出前后,此时大气逆辐射最弱。 但具体时间不会固定在每天某个特定时刻。 第 5 题,正常情况下,高度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约 0. 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20时次日 5 时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 0. 6 /10 8、0 米,发生逆温现象,空气的上升运动受到抑制,使近地面空气质量变差。 (2016 杭州月考 ) 下图中的 40 线为纬线, a 、 b 、 c 为等温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读图回答 6 7题。 6 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巴西草原一片枯黄 B 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 C 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 D 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7 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数值上看 ab c B 从数值上看 cb a C 从数值上看 ba D 从数值上看 ab 答案 : 6. B 7. C 解析: 第 6 题,图中的 40 线为纬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9、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位于南半球。 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此时同纬度陆地的温度高于海洋,该季节为南半球夏季。 巴西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草木茂盛;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南亚地区此时盛行东北季风。 第 7 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等温线从数值上看 ba。 c 等温线出现在河流的源头,应为山地所在地,气温较低,可能和 b 的数值相等,也可能小于 b。 考点 2 热力环流 温度 教材回顾 1 大气运动 (1)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差异。 (2) 形式: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2 10、 热力环流 (1) 一个过程 近地面 不均 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c 或d ) 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 差异 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a 和 b ) 形成热力环流。 (2) “ 热低冷高 ” 和 “ 热凹冷凸 ” ( 近地面 ) 甲地受热,形成 e ,等压面 ;乙地冷却,形成 f ,等压面 ;高空相反。 冷热 上升 下沉 气压 低压 下凹 高压 上凸 (3) 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若甲、乙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则 为城市。 甲地气流上升,多 天气,乙地气流下沉,多 天气。 甲 阴雨 晴朗 要点一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分析 ( 名师点拨要点 ) 1 热力环流原理中的三个关系 (1) 温压关系 (2) 风压 11、关系 水平方向上 , 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受热地: 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地: 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2 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1) 海陆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 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 山谷风 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和盆地常因 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 ,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 大气稳定 , 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 ,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 城市热岛 ” 的形成是突破口。 一般将 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 12、较重的工厂 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对点演练 (2016 杭州模拟 )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 1 2 题。 1 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 ) A B C D 2 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 ) A 太阳辐射较弱 B 气温较低 C 暖湿水汽充足 D 风力较弱 答案 : 1. C 2. D 解析: 第 1 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上升,中心气流下沉,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下沉,中心气流上升,气温降低使水汽冷却凝结,可能形成雾。 第 2 题,风力 13、弱、吹散作用弱是浓雾弥漫数日不散的主要原因。 (2016 衡水模拟 ) 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 ( 东西宽约 90 k m ) 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 (m/s) 垂直剖面图,回答 3 4 题。 3 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 A 海陆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季风环流 D 热力环流 4 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 ) A 0 点 B 5 点 C 15 点 D 20 点 答案 : 3. D 4. C 解析: 第 3 题,通过题干和图中的信息,将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画出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湖泊与湖岸之间为小范围的局部环流,很容易排除 A 、 B 、 C 三个选项。 通过画图分析可知为热力环流。 第 4 题,在夏季,白天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 根据备选项, 15点符合题意且热力性质差异较大、更典型。 要点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 ( 师生共研要点 ) 1 判读气压 (1) 由于大气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