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 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纲点击: 1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2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 1 河流侵蚀 地貌 与 堆积地貌 教材回顾 向下 V 1 河流侵蚀地貌 (1) 初期:河流以 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 河谷深而窄 , 谷壁陡峭 , 横剖面呈 “ ” 型。 河谷两岸 (2) 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 , 向 的侵蚀作用加强 , 河流 侵蚀、 堆积 , 河流更为弯曲 , 河谷拓宽。 (3) 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 河谷展宽 ,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2 河流堆积地貌 (1) 典型河流堆积地貌 凹岸 凸岸 槽型 冲积平原 洪积 冲积 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减慢 (2 2、) 各堆积地貌的分布与成因 上游山区 堆积条件 堆积地貌与发展 水流流出山口 , 地势突然平缓 , 河道变开阔 , 流速 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 称为 ,不断扩大 , 相互联合 , 形成 洪 (冲 )积扇 洪积 冲积平原 河漫滩 中下游地区 堆积条件 堆积地貌与发展 河道弯曲 ,凸岸堆积 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 , 多个 连接形成 河流入海口 堆积条件 堆积地貌 水下坡度平缓 , 海水顶托 , 流速 泥沙沉积在 , 形 成 河漫滩 平原 减慢 河口前方 三角洲 河流地貌的判断 ( 名师点拨要点 ) 1 河流侵蚀地貌的判断 (1) 河流侵蚀的几种方式 方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 3、侵蚀 垂直地面 的侵蚀 垂直两侧河岸的侵蚀 影响 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床加深 , 河谷向纵向发展 河床展宽 , 河谷向横向发展 (2) 两种河谷形态的判断 河谷 河谷特点 河流形成时间 不同河段位置 V 型谷 深而窄 , 谷壁陡峭 河流的初期 河流上游 U 型谷 河谷宽而浅 河流的成熟期 河流中下游 2. 河流堆积地貌的判断 堆积地貌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洪 ( 冲 ) 积扇 山前 以谷口为顶呈扇形 ,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 , 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地区 多呈三角形 , 地势平坦 , 河网稠密 ,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 4、射状 注意 一般来讲 , 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 , 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 , 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 , 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不一定有堆积地貌 ,例如 , 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 , 泥沙 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对点演练 (2016 中原名校联考 ) 蛇曲之美 , 既有温婉轻柔 , 也有恢弘磅礴。 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 的河流弯曲景象 ,我们称之为 “ 蛇曲 ”。 读图回答 1 2 题。 1 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 A 向斜成谷 B 断裂下陷 C 流水侵蚀 D 风力侵蚀 2 下面的地形剖面图 ( 纵坐标表示海拔 , 单位: m ,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 ) 中 , 5、 最可 能是由 至 ( 在左、 在右 ) 的是 ( ) A B C D 答案 : 1. C 2. B 解析: 第 1 题 , 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 , 水流缓慢 ,河水在凹岸侵蚀 , 在凸岸堆积 , 使得河道弯曲。 第 2 题 , 为河流的凹岸 , 河水流速快 , 泥沙沉积少; 为河流的凸岸 , 河水流速慢 , 泥沙大量沉积;该处河流以侧蚀为主 , 因而河道较浅 , A 图中河道深度约为 1 000 米 ,显然不正确。 3 (2016 河南实验中学模拟 ) 读 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图中地貌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 (2) 以河流的出山口为界 , 说明河流流经地区 6、等高线的变化特点及其反映的地理现象。 解析: 第 (1) 题 , 扇顶到冲积扇末端 , 由于流速的降低 , 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第 (2) 题 , 河流在出山口前落差较大;出山口后坡度变小 , 搬运能力下降 , 泥沙、石块堆积 , 形成冲积扇。 答案: ( 1) 冲积扇 ( 洪积扇 )。 呈扇形分布 , 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 出山口前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稠密 , 出山口后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其反映了河流在出山口前穿行于河谷且落差较大;出山口后坡度变小 , 泥沙、石块堆积 , 形成冲积扇 , 河流发育在扇面之上。 考点 2 河流 地貌 对聚落 分布 7、 的影响 生产、生活用水 1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1) 提供充足的。 (2) 方便对外联系和。 (3) 提供丰富的。 教材回顾 运输 农副产品 相对较小 2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 (2)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 3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 分布。 (2)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 向 过渡的地带 , 即高于 的地方。 大 线状 冲积平原 山坡 洪水位 读图忆知流域聚落分布示意图 (1) 从宏观看聚落特点 聚落分布特点 _ _ _ _ _ _。 聚落规 模变化 _ _ _。 (2) 从微观看聚落差异 A 8、聚落规模比 B 聚落大 , 原因是 _ _。 甲支流 沿岸聚落比乙支流沿岸聚落多 , 原因是_。 答案: ( 1) 沿河流成线状分布 由上游向下游规模不断增大 (2) A 聚落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 地形比 B 处平坦、开阔 甲支流区域坡度比乙支流区域坡度小 , 流程长 ,更利于聚落建设 (2016 苏锡常镇四市联考 )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 ,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回答 1 2 题。 史前某原始村落平面复原图 史前某原始村落沿 的地形剖面图 1 先民选择居住地时 , 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生物 2 古代的居民点多 9、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 , 是因为 ( ) 地势较高 , 可避免洪水之患 雨热同期 , 气候优越 土地肥沃 , 地势平坦 , 水源充足 , 利 于农耕 便于搬迁和居住 A B C D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 , 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 2题 , 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 , 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016 衡水模拟 ) 下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3 4 题。 3 图中 两图分别表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 a b 10、B b d C a c D c d 4 下列关于 a 处 聚落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 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 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 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答案 : 解析: 第 3 题 , 地貌为 “ V ” 型谷 , 位于河流上游; 地貌为冲积扇 ,常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 a 位于河流上游 , 出现 “ V ” 型谷; 于太行山区 , 但 c 位于黄河流出山口的位置 , 会出现冲积扇。 第 4 题 , 山区聚落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 , 规模较小 , 呈狭长带状分布。 高考真题( 5年全国, 2年地方) 本讲课堂小 11、结 知识构建 高考真题( 5年全国, 2年地方) 关键点拨 1 河流发育初期 , 河谷横剖面呈 “V” 型 , 后逐步展宽成为 “U” 型。 2 河流沉积地貌主要有三种类型:洪积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 3 河流的供水、运输以及河流地貌提供土地等 条件对聚落的形成、规模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高考真题( 5 年全国, 2 年地方) 考向一 河流地貌 1 (2015 广东高考 ) 河流的河床形态 , 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 , 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 岩石性质 B 通航里程 C 地质构造 D 降水多少 答案 : 选 B 解析: 河流的河 床形态主要受流水的侵蚀和堆积等 12、作用的影响 ,因此水量多 少、流速快慢、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都可能影响河床形态 ,而轮船主要在水中及水面航行,故通航里程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 (2014 重庆高考 )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 2 4 题。 2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 A 河源 B 凸岸 C 凹岸 D 入海口 3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 , 有与图中使砾 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 A 石笋 B 冰斗 C 风蚀蘑菇 D 花岗岩风化球 4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 2 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 , 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 13、特征的是 ( ) A B C D 解析: 第 2 题 , 在河道的不同位置 , 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 , 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 , 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 , 流水侵蚀作用强 , 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 , 而在河流的凸岸 , 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 , 导致砾石堆积。 第 3 题 , 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 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 作用形成的 , 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 , 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答案 : 第 4 题 , 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 , 受水流速度影响 , 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 , 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游沉积下来 ,。2017届新高考复习 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相关推荐
1、第 1 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纲点击: 1.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 1 内 、 外 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材回顾 1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 主要是地球内部 产生的热能。 放射性元素衰变 断裂带 褶皱山 海陆变迁 高低不平 (2) 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 的 和巨大的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教师检查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然后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初步概念。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思考) 4 让学生根据展示的实物连接图画出其相应电路图。 教师巡视指导。 5 教师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电路图,进行讲评,并示范正确画法,强调注意事项。 6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1、第 6 讲 微专题 光照图的判读与应用 光照图的判读与应用这一内容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几乎每年必考,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此类题目一般结合时事、生活应用等,利用光照图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特点来判断晨昏线及其应用、确定太阳直射点、判断昼夜长短、计算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等。 主题一 常见光照图的类型 核心突破 光照图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其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就不同,最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
1、第 2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点击: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 1 水平 地域分异规律 1 陆 地自然带 (1) 成因 教材回顾 带状 (2) 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形成原因: 的纬度差异。 (2) 分异基础:。 (3) 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 ( 也可以说成纬度方向或经线方向 ) 作有规律的更替。 太阳辐射
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 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 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 如果没有这 个统 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
1、第 2 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纲点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 人口迁移 教材回顾 居住地 1 人口迁移 (1) 概念 : 一段时间内人的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 通常为 1 年 ) 的迁移活动。 跨国界集团性 特点 a 19 世纪以前:以 、大批的移民为主 , 从欧洲迁移到以美洲和 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