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1.5《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5 讲 地球的运动 公转 考 纲点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 1 地球公转的特点 教材回顾 1 方向 :自西向东。 2 轨道形态 :近似正圆的。 3 周期 : 1 恒星年 ( )。 椭圆形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4 地球公转位置和速度 (1) 根据太阳直射的半球与四季更替顺序确定节气( 北半球 )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对应节气是。 B 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对应节气是。 春分日时,太阳直射 ,地球公转位置是。 秋分日时,地球公转位置是。 (2) 根据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地球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位置是 ,此时 2、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位置是 ,此时公转速度。 E 冬 至日 赤道 A D E 最快 C 最慢 5 黄赤交角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1)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判断节气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时,北半球节气是。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 时,北半球节气是。 南北回归线 春分日 秋分日 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2) 以四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为参照,判断某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移动方向 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之间。 地球公转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先向 移动至 ( 纬度 ) 3、 再向 移动。 B D 北 北回归线 南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 名师点拨要点 ) 1 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 极圈的度数 90 黄赤交角的度数。 (3)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影响 比较内容 变大 变小 太阳直射范围 ( 即回归线纬度、热带范围 ) 变大 变小 极昼极夜范围 ( 即极圈纬度、寒带范围 ) 变大 ( 极圈纬度变小 ) 变小 ( 极圈纬度变大 )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变化幅 4、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变化幅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季节的更替 更加明显 趋于不明显 对点演练 (2016 成都模拟 ) 下图中 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 读图完成 1 2 题。 1 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 A 20 B 23 26 C 30 D 66 34 2 地球越过 P 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 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B 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D 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以看到, 线是黄道平面,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即 23 26。 第 2 题,地球越过 P 5、 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2016 长沙五校联考 )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 ,最小时为 ,变动周期约 4 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 3 4 题。 3 黄赤交角为 时 ( ) A 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 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 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 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 移动周期约 4 万年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最低纬度为 A B C D 答案 : 3. B 4. C 解析: 第 3 题, 6、当黄赤交角为 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 温带地区 ) 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 ( 热带地区 ) 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 ( 寒带地区 ) 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 第 4 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 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4 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 0。 考点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照时间 教材回顾 1 昼夜长短: 反映了 的长短。 2 变化规律 ( 以北半 7、球为例 ) (1) 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 ,夜。 (2) 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 ,夜。 昼长大于夜长 越长 越短 昼长小于夜长 越短 越长 读图忆知 图 1 图 2 图 3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示意图 (1) 看昼夜特点,区分不同节气 图 1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_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_ 现象,此时北半球节气是 _ _。 图 2 中,全球昼夜现象的特点是 _ ,此时北半球节气是 _。 图 3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_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_ 现象,此时北半球节气为 _。 (2) 8、 看不同纬度,确定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图 1 ,北半球 _ ,纬度越高, _ ;南半球 _ ,纬度越高, _。 图 3 ,北半球 _ ,纬度越高, _ ;南半球 _ ,纬度越高, _。 (3) 看动态 变化,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段是 _ ;北半球昼增长夜减短的时段是 _。 答案: (1) 极昼 极夜 夏至日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或秋分日 极夜 极昼 冬至日 (2) 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昼短夜长 昼越短夜越长 昼短夜长 昼越短夜越长 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3)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 师生共研要点 ) 1 昼夜长短分布 抓 “ 9、直射点位置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 ,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图所示: 昼长夜短 2 昼夜长短变化 抓 “ 移动方向 ” 此处的 “ 移动方向 ” 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 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 , 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 如下图所示: 昼变长夜变短 变化幅度越大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抓 “ 特点 ” (1) 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 ( 夜 ) 长时数昼 ( 夜 ) 弧度数 /1 10、5 (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昼长时数 (12 日出时间 ) 2 2 日落时间 1 2 夜长时数 ( 日出时间 0) 2 (24 日落时间 ) 2 (3) 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 夜长 ) 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昼长 ) 相等。 例如 , 40 N 的昼长等于。 40 S 的夜长 4 日出日落 抓 “ 直射点 ” ( 以北半球为例 )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北半球 东北 ( 早于 6 时日出 ) 西北 ( 11、晚于 18 时日落 ) 赤道 正东 (6 时日出 ) 正西 ( 18 时日落 ) 南半球 东南 ( 晚于 6 时日出 ) 西南 ( 早于 18 时日落 )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0 时日出, 24 时日落 ) ;若是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0 时日出, 24 时日落 )。 对点演练 1 (2016 唐山模拟 ) 20 1 5 年 3 月 8 日,我国第 31 次科考船 “ 雪龙号 ” 完成任务离开长城站返航。 航行 3 日后,科考队员在乌斯怀亚 (6 8 W ,54 S ) 观察到日出时间为该地地方时 5 : 40 12、 ,则该日我国漠河 (122 E, 53 N) 的昼长接近 ( ) A 16 小时 B 时 C 1 时 D 时 答案 : C 解析: 乌斯怀亚日出时刻为 5 : 40 ,则昼长为 12 小时 40 分钟;该地与我国漠河纬度度数相近,分处南北半球,则同一日两地昼长之和为 24 小时,故漠河昼长接近 11 小时 20 分钟。 (2016 东北师大附中模拟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轮廓图,图中虚线为晨线。 读图完成 2 3 题。 2 此日,图中甲港的日落地方时大约为 ( ) A 6 时 20 分 B 5 时 20 分 C 17 时 40 分 D 16 时 40 分 3 此日,乙岛居民观察到日落时太阳的方位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正北 D 西南 答案 : 2. C 3. D 解析: 第 2 题,图中虚线为晨线;赤道上任何时候都是 6 : 00 日出, 18 : 00 日落;同纬度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图示 (80 E,10 N) 此时正值日出时刻,比赤道日出时间晚 20 分钟,即甲日出时间是 6 : 20 ,而日落时间24 日出时间 17 : 40。 第 3 题,图示虚线是晨线,说明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2017届新高考复习 1.5《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