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1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 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点击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材回顾 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 顾 2 直面环境问题 (1) 产生的原因 城市 (2) 危害 全球性的: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的:已成为社会公害 , 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 表现及区域分布差异 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 和发达国家。 生态破坏:主要分布在 和发展中国家。 乡村 环境问题的成因、对策与分析 ( 名师点拨要点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 其成因与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的不合 2、理利用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有关 , 如任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 大肆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引发生态破坏。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 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 全球变暖略 )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原因:地形、大气运动。 人为原因: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S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 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 危害生物;土壤酸化 3、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 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 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 4、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 ,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 主 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 含 N 、 P 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赤潮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含 N 、 P 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 5、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4. 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开源 ”“ 节流 ”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 分析成因 :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说 , 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 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或能源造成的 ,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 , 使 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 6、大气 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 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 同时加强绿化 ,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恢 复生态 , 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 功能。 资源短缺问题: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的开 7、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对点演练 (2016 盐城模拟 ) 福建省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南麓。 下图表示 1988 年与 201 1 年长汀县土地利用结构。 读图完成 1 2 题。 1 1988 年长汀县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是 ( ) A 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酸雨 D 次生盐碱化 2 1988 2 01 1 年,福建省长汀县 ( ) A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改善 B 城市化发展快,耕地快速减少 C 林地破坏严重,环境问题加剧 D 裸地面积减少,生态恢复良好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该地地处我国 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裸地面积大,因而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第 2 题,比较两图可以发现,该区域裸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面积扩大,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考点 2 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 教材回顾 1 概念 :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内涵 : 持续发展是基础 , 持续发展是条件 , 持续发展是目的。 后 代人 生态 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1) 子系统 : A 系统 , B 系统 , C 系统。 (2) 物质循环 : E , F ,G。 3 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 同代人之间、 之间、人类与其他 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9、的公平。 经济 社会 物质、商品、资金等 生产废弃物 生活废弃物 代际 生物种群 生态 资源 (2) 持续性原则 :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和 的承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 : 和 是世界各 国共同的任务,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 的协调。 环境 发展经济 保护 环境 全球整体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名师点拨要点 ) 1 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 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 析。 3 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限制因素 :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 10、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 ,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工业发展;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 )。 (2) 发展科技 , 促进产业升级 ( 优化产业结构 , 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 )。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产业化经营。 (4) 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农业 ,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 11、文明消费 , 发展循环经济 ,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 促进对外开放。 (6) 发展教育 , 实行计划生育 , 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7)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 科学防御自然灾害 , 建 立防灾减灾体系。 5 区域协调发展 (1) 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 ( 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 , 发挥区域优势 , 促进优势互补 )。 (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等 )。 (3) 产业转移 ( 发挥区域优势 , 促进优势互补 )。 对点演练 (2016 汕头模拟 ) 生态环境质量 12、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 , 完成 1 2 题。 1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 A 东部沿海地带 B 中部内陆地带 C 西北内陆地区 D 西南青藏地区 2 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防护林建设 B 气候变化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环境污染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 , 读图中的经纬度可知 , 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 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最好 , 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第 2 题 , 结合图示与上题分析可知 , 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偏移主要与经济发 13、展水平有关。 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 关键点拨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崇拜依赖自然 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 ( 天命观、有神论 ) 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2 环境问题的三大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大子系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4 实现可持续 发展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高考真题( 5 年全国, 2 年地方) 考向 一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2015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 14、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 第 (1) 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 第 (2) 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