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13.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回顾 干旱、半干旱 1 认识荒漠化 (1) 概念 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是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相互作用的产物。 气 候变异 过度的经济活动 400 (2) 主要表现 :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2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 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石质荒漠化 荒漠 草原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2、草原 降水量 50 下 下 40 0 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逐渐 200 减少 气候异常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 因素 :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 人口激增 3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人类活动不当 , 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 人为因素的表现 过度 、过度放牧、过度 、不合理的灌溉。 土地资源 水 资源 开垦 樵采 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 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 ( 师生共研要点 ) 1 自然因素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 :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 的地带。 3、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 (2)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 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 重要影响因素 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 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 少雨 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 人为因 素 决定性因素 :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 ,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 一方面来自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 对土 4、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激增 人类活动不当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32 . 7% 干旱 区的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30 . 1% 半干旱 的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26 . 9% 地区 , 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 , 废弃耕地变沙地 ,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能源缺乏地区 草原牧区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 壤 草场退化、沙化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水资源利用不当 9. 6%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 , 植被退化 , 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0. 7% 邻近城镇或 5、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 对点演练 (2016 烟台模拟 )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 读图完成 1 2 题。 1 图中,甲表示 ( ) A 土地盐渍化 B 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 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 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 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燃料短缺 砍伐森林 不合理灌溉 盲目扩大耕地 风沙侵袭 人口和贫困问题 A B C D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第 2 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 人为原因 ( 决定作用 ) :过度樵采、过度 6、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016 南宁模拟 )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3 4 题。 图 1 图 2 图 3 3 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 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 人口增长 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过度砍伐 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过度放牧 大约 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过度开垦 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 B C D 答案 : 解析: 第 3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 7、区。 第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考点 荒漠化的 危害 和 防治 教材回顾 1 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 , 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 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生态平衡 2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 内容 预防 潜在荒漠化 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 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 , 治山、治水、治碱 ( 盐碱 ) 、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效益水资源 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利 8、用。 (2) 利用 措 施和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 ,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 生物 工程 人口增长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名师点拨要点 )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1)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 推广节水农业 ,避免土壤盐渍化。 (2)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 , 避 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3) 干旱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 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 , 9、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 题。 对点演练 1 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充足 B 水源充足 C 降水丰富 D 光照充足 2 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 全部种树 B 种草、 种树 C 种树、 种草 D 种树、 种草 答案 : 1 2 解析: 第 1 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 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 第 2 题, 处降水量达到 400 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 处降水量介于 200 4 10、00 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种草, 处降水量小于 200 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 , 完成 3 4 题。 研究区 地貌 类型 海拔 (m ) 大于 25坡地比例 (%) 气候 特征 年降雨量( 石漠 化等 级 人口密度 ( 人/k 治理 时间 ( 年 ) 农业 发展 模式 鸭池 高原 山地 1 20 1 735 25 温凉 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 2 0 0 6 2 0 1 0 粮食 种植 红枫 湖 高原 盆地 1 2 4 0 1 450 10 湿润 1 200 轻 中度 259 2 0 0 1 2 0 1 0 生态 畜牧 花江 11、 高原 峡谷 4 4 0 1 41 0 41 干热 河谷 1 100 中 强度 147 1 9 9 6 2 0 1 0 经济 林 3. 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 , 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干旱 , 蒸发旺盛 , 人口密 度大 B 石漠化程度最严重 , 治理难度大 C 坡地比重最高 , 水土流失严重 D 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 , 治理时间短 4 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 , 正确的是 ( ) A 以生态恢复为主 , 如退耕还林 ( 草 ) 、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B 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 , 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 C 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 减小 12、人口压力 D 实施跨流域调水 , 人工降雨等措施 , 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答案 : 解析: 第 3 题 , 读表格 , 鸭池气候温凉 , 蒸发少 , 降水较多 , 属于湿润区 , 不是干旱区;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 ,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坡地比重较高 , 但低于花江 ,不是最高;该地发展种植业 , 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 , 治理时间比另外两地短 ,所以效果最差。 第 4 题 , 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治理 , 以生态恢复为主 , 如退耕还林 ( 草 ) 、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 , 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 , 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可以减小人口压力 , 但是不切实际 , 且会增加其他问题;该地降水较多 , 实施跨流域调水 , 人工降雨等措施 , 不合理。 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_ _ _。 (2) A 沙漠名称是 _ , B 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是 _。 (3) 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 ; _ ; _。 (4) 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 _ _ ; _。 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_” 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 _。 nt。2017届新高考复习 13.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