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 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点击: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 1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回顾 指标 1 认识区域 (1) 概念 :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 按照一定的 和方法划 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位特征 (2) 特征 具有一定的 , 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 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 性质 , 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 , 并对区域发展产 2、生深刻的影响。 边界 过渡 相对一致 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 30 N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附近 ,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 长江的入海口 43 N 48 N ,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 大陆性稍强 土地条件 以 为主 , 耕地多为水田 , 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分布广泛 , 耕地多为旱地 , 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资源 温带季风 水稻土 石油 水稻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类型 水田耕作业 3、、 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 业 农作物 、油菜、棉花 、春小麦、大豆 农 业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建筑 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墙体严实 , 屋顶坡度 玉米 综合性 厚重 小 畜牧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名师点拨要点 )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 , 找出区域间的差异 , 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 , 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 4、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2 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 5、、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方法规律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 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 , 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 气候 ( 结合地形 ) 水文 土壤、植被等。 (2) 按照 “ 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 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 3) 从产业活动 ( 农业、工业等 ) 、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对点演练 (2016 严州模拟 )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结合 6、下图,回答 1 2 题。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山珍海味 ” 2 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 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北方喜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 B C D 解析: 第 1 题,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7、从河流水系形状来看,甲区域地形起伏较大,适于发展林业,乙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种植苹果等暖温带作物;牛羊奶酪和肉食为主食是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海洋等农业生产。 答案 : 第 2 题,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东部高一些。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享用 ” ,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虽说北方现 8、在不缺 “ 糖 ” ,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 3 4 题。 甲 乙 3 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 B 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C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D 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 4 比较 两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 B 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 C 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 D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9、 答案 : 解析: 第 3 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湖泊是洞庭湖, 城市为武汉;乙图是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是密歇根湖, 城市是芝加哥。 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两地均为平原地形,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不是黑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洞庭湖不是。 第 4 题,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畜产品加工不是武汉的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6 上海模拟 )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据此回答 10、 5 7 题。 5 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 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 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 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6 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 A 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 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 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 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7 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 B C D 答案 : 解析: 第 5 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 11、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 6 题,甲、乙、丙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 第 7 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 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 错误; 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 淮河一线。 考点 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 教材回顾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现 12、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图忆知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 (1) 认识区域 先了解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1 1 0 E 、 120 E 、 _ _ _ 穿过本区域。 海陆位置:东临 _ 、东海。 区域范围: _( 山脉 ) 以东 , 江南丘陵以北 ,秦岭 淮河以南。 (2) 研究区域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人类活动 平原地形优越: _ _ 平原、江汉平原、 D _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 季风气候显著:属 _ 季风气候 , 降水丰富 ,雨热 _。 河湖众多 , 水源充足:长江支流有 赣江、 (3) 探索变化 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区 13、。 商品农业基地众多: 原 ( 粮棉 )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 粮棉 )。 工业基础雄厚: 以 _ _ _ 为中心的钢铁、汽车、轻纺工业基地; 以 _ _ 、株洲为中心的电子、机械工业基地; 以 _ _ 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水陆交通便利: _ 水库的建成 , 长江 “ 黄金水道 ” 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东部地区南北铁路干线有 _ 线、 _ 线、 _ 线。 答案: (1) 30 N 黄海 巫山 (2) 洞 庭湖 鄱阳湖 亚热带 同期 汉江 湘江 ( 3) 江汉 武汉 长沙 上海 三峡 京沪 京九 京广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 名师点拨要点 ) 1 从时间上看 ,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2017届新高考复习 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
相关推荐
的 4 次幂。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 5=51, 指数 1通常省略不写。 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来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 分别是什么。 运算结果叫什么。 (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结果:和、差、积、商、幂 提出问题:在 an中,底数 a 表示什么。 指数 n 表示什么。 an 就是多少个什么相乘。
的位置低。 由此看出: 10与 20哪个大。 ( 2)今年 1月 1日,北京最低气温零下 10176。 C,记作 10176。 C, 浙江最低气温零下 3℃,记作 3℃,哪个地方更冷。 由此看出10与 3哪个大。 请你结合下面的数轴思考,你会发现什么。 把结论填入下表。 30 10 0 米 155 米 吐鲁番盆地 珠穆朗玛峰 20 米10 米 10 9 36 0 两个负数
1、第 2 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点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和保护 教材回顾 热带雨林 1 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现状 (1) 分布:现存原始森林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 (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 和 ( 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 (2) 现状:急剧减少 , 破坏殆尽。 原始森林
1、第 4 讲 流域综合 开发 以 美国 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考纲点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点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教材回顾 整体性 1 流域自然背景分析的必要性 (1) 河流开发要考虑河流的特点 , 更要考虑流域的 特征 , 进行 开发。 (2)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 和流域的。 综合 利用方式 开发方向 多山 亚热带 冬末春初 丰富 2
1、第 1 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教材回顾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商品粮基地 1 地理条件 (1) 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 (2) 地位:我国重要的 、林业生产基地和 生产基地。 畜牧业 平原 多种经营 (3) 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高原、 、山地
1、第 2 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 我国 珠江三角洲 地区 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与进程 教材回顾 1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对外开放 (2) 国家的 政策 ,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投资。 2 有利的地理条件 (1) 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