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高考复习 15.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 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教材回顾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商品粮基地 1 地理条件 (1) 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 (2) 地位:我国重要的 、林业生产基地和 生产基地。 畜牧业 平原 多种经营 (3) 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高原、 、山地 , 利于农业。 土壤: 广布 , 有机质含量高 , 利于农业生产。 黑土、黑钙土 外向 较低 (4) 社会、经济条件 重要的工业基地 , 工业基础好。 交通发达 , 利于 型农业发展。 开发晚 , 人口 2、密度 , 使得 大 ,利于 和大农业的发展。 2 布局特点 (1)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地貌、 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的不同。 农业经营规模 绿色农业 气候 植被 农业生产方式 (3) 美国农业带 ( 区 ) 的划分 松嫩 (2) 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农作物 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 小麦、大豆:由南向北种植比例 水稻:由辽河、松花江流域向北扩展到50 N 以北的 沿岸 减少 增多 黑龙江 大小兴安岭 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长白山区 特产区 山区 药材产区;延边、辽南 水果产区;辽 3、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 最大的 产区 畜牧业区 : 主要分布在 、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长白 柞蚕 西部高原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 师生共研要点 )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 ,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 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 自然条件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 ,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南稻北麦,南甘 ( 蔗 ) 北甜( 菜 ) ;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气候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 4、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 积温和生长期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 决定利用类型和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水源 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 决定 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 耕地面积大小 枯水期农业产量 2. 社会经济条件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工业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 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5、 人口 人口密度决定 ,影响商品率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农业生产效率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 政策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市场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 欧洲奶酪市场广阔,奶酪产业规模大 类型和规模 方法规律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 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 , 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 , 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 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 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 , 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 6、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一部分。 (3)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 , 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 4) 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对点演练 读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 ( 图 甲 ) 和成熟期 ( 图乙 ) 分布图,回答 1 2 题。 甲 乙 1 三江平原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 ) A 90 天 B 1 15 天 C 130 天 D 1 40 天 2 关于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东部山地降水多,播种期早 B 西部高原日照丰富,成熟期早 C 南部热量丰富,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D 中部平 7、原土壤肥沃,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答案 : 解析: 第 1 题,图中显示三江平原春小麦播种期在4 月 1 日至 4 月 11 日,成熟期在 7 月 21 日至 8 月 1 日,经计算可知春小麦的生长期在 102 122 天之间。 第 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南部比北部播种期和成熟期都要早。 东部山地区播种期晚于同纬度中部平原区;西部高原区地势高、气温低而播种期和成熟期较晚。 (2016 深圳模拟 ) 2015 年初,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后要推进土豆主粮化,土豆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优,被称为 “ 中国马铃薯之都 ”。 下图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分布图,下表为乌 8、兰察布市 五个代表旗气候资料统计表(1970 2000 年 )。 据材料,回答 3 4 题。 四子王 化德 集宁 凉城 丰镇 年平均气温 ( C) 3. 6 2. 8 4. 3 5. 5 5. 4 年降水量 ( 31 5. 3 32 0. 6 36 3. 6 41 0. 7 395 3. 关于 a 、 b 、 c 、 d 四处马铃薯优势产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处,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水缺乏 B b 处,围湖造田,灌溉水源不足 C c 处,降水丰沛,光热条件不足 D d 处,多冻土,土壤贫瘠 4 根据材料,判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主要有 ( ) 热量充足 9、,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 多为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栗钙土,土壤肥沃 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 A B C D 答案 : 解析: 第 3 题,从图中 a 、 b 、 c 、 d 所处位置分析, a 为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广布,植被破坏,降水丰富,受流水侵蚀作用,石漠化严重,地表水下渗,导致地表水缺乏; b 处位于湖南省,因人多地少,围湖造田,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但灌溉水源充足; c 位于甘肃和宁夏 ( 西北地区 ) ,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但光照条件充足; d 位于东北地区,因纬度高,农业发展热量不足。 第 4 题,年降水量 400 下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少,晴天 10、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该地植被为草原,发育栗钙土,土壤较肥沃。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 “ 旱腰带 ”。 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 “ 旱腰带 ” 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 金腰带 ”。 读图回答 5 6 题。 5 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 要因素包括 ( ) 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A B C D 6 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 ) A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 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D 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 : 解析: 第 11、 5 题,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第 6题,该区域气候大陆性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生长和糖分积累。 教材回顾 考点 2 我 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三江平原 1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 (1) 突出的地位 :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地广人稀 商品化 (2) 突出的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开发晚 , , 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地区专业化生产 : 地区专业化是 的前提 ,主要有 专业化产区。 2 农业发展方向 12、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小麦、玉米 、水稻 盐碱化 草场退化 类型 问题 成因 对策 耕地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 ,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 , 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改善 ,保持水土 , 退耕还林还草 , 保护湿地 , 增施有机肥等 农业生态环境 商品粮 粮食需求 (2) 东北地区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 方向 面向国内市场 , 强化 、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 确保国家 发展 重点 a 提高农产品的 和竞争力; b 加快发展农产品 , 延长产业链条; c 建设 基地 质量 加工 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 农牧民收入 西部草原区 a 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 和舍饲畜牧业 , 促进生态建设和 增加。 b 发展重点 强化 建设 , 发展草业经济 , 推动 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 , 发展 畜牧业。 人工草场 退耕、退牧 集约化草食 森林资源保育 立体开发 山区 发展 方向 a 核心: b 形式:半山区实施 ,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发展 重点 以特色经济作物为主 ,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并举的转变 原料及产品加工 读图忆知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1) 了解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分布 A _ , B 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