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基础课时(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内容摘要:
1、 基础课时 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加速度 相同 相反 (0 at2t at0 2v (1)1 2 3 瞬时速度的比为: _。 (2)1 2 3 位移的比为: _。 (3)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位移的比为: x x x _。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_。 1 ( 2 1) ( 3 2 ) ( n n 1 ) 1 3 5 (2n 1) 12 22 32 2 3 n 思考 一辆汽车从 速度为 a,经过时间 点,再过时间 点。 (1) 如何推导 的平均 速度 v如何推导 B 点的速度 v B。 v v B 的大小关系 2、如何。 (2) 如何推导 与 的位移差的表达式。 (3) 如何推导出汽车若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t 1 t 2 t 3 t n 1 ( 2 1) ( 3 2 ) 知识点二 、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静止 gt 22上 重力 2gh 2诊断自测 若它们初速度之比为 1 2, 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为 ( ) 2 4 1 1 解析 当小车停下时位移最大,由速 度位移关系式 2 x 0 a,设初速度分别为 v 1 、 v 2 ,两小车最大位移之比为x 1x 24,故选项 B 正确。 答案 B 2.(多选 )物体从离地面 45 0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0 m/ 3、s 5 m 0 m/s 解析 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h 12t 2 4510s 3 s ,选项 A 正确;落地速度 v 30 m /s ,选项 B 正确;落地前最后 1 s 内的位移 h 122g ( t 1)2 25 m ,选项 C 正确;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 15 m/ s ,选项 D 错误。 答案 从某时刻开始计时 , 第 1分钟内 , 发现火车前进了 180 m, 第 6分钟内 , 发现火车前进了360 m。 则火车的加速度为 ( ) m/ m/ m/ m/析 由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差 (6 1)解得: am/故选项 答案 A 它在第 1 在走完第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4、 A . x 1 x 2 1 3 , v 1 v 2 1 2 B . x 1 x 2 1 3 , v 1 v 2 1 2 C . x 1 x 2 1 4 , v 1 v 2 1 2 D . x 1 x 2 1 4 , v 1 v 2 1 2 答案 A 5.(多选 )一汽车在公路上以 54 km/ 突然发现前方30 为使汽车不撞上障碍物 , 驾驶员立刻刹车 , 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6 m/则驾驶员允许的反应时间可以为 ( ) s s s s 解析 汽车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根据题意和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 v 0 t a l ,代入数据解得 5、t s。 答案 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 ( 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量 ) 没有涉及 的物理量 适宜选 用公式 v 、 a 、 t x v a 、 t 、 x v x 12v 、 a 、 x t 2 v 、 t 、 x a x v 注意: (1)除时间 x、 v、 所以需要确定正方向 , 一般以 当 0时 , 一般以加速度 (2)五个物理量 t、 v、 a、 (1)刹车类问题 :指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即停止运动 , 加速度 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 如果问题涉及最后阶段 (到停止运动 )的运动 , 可把该阶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 、 加速度不 6、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双向可逆类 :如沿光滑斜面上滑的小球,到最高点后仍能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故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式,但必须注意 x、 v、 【 例 1】 短跑运动员完成 100 一次比赛中 , 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 2 .5 m, 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 第一步:读题审题 画图建模 第二步:理清思路 选规律 (1) 匀加速运动阶段: x 1 12x 1 x 2 12a (2 t 0 )2x 3 12v (2) 匀速阶段及全程: x 4 v t 2 x 3 x 4 100 m t 1 t 2 1 1 s 尝试解答 根据题意,在第 7、 1 s 和第 2 s 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 a ,在第 1 s 和第 2 为 x 1 和 x 2 ,由运动学规律得: x 1 12 x 1 x 212a (2 t 0 )2而 t 0 1 s 代数求得 a 5 m/ 速运动的时间为 速运动的速度为 v ,跑完全程的时间为 t ,全程的距离为 x ,加速阶段的距离为 速运动的距离为 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2v v x 10 m 答案 5 m/0 m 【 拓展延伸 】 (1)在 【 例 1】 中 , 运动员在全过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在 【例 1】 中,试画出运动员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解析 ( 8、1) 运动员在全过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v 0011m/s 9.1 m/s。 (2) 由于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a 5 m/速运动的位移为 x 3 10 m ,由运动学公式得: x 3 12 v 代入数据解得: 2 s, v 10 m/s 所以运动员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 (1)9.1 m/s (2)见解析图 方法提炼 【 变式训练 】 1.刹车问题 (2016山西四校联考 )以 36 km/ 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 4 m/ 刹车后第 3 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 ) m B.2 m m m 解析 由 v 得刹车到静止所需的时间 t 2.5 s ,则第 3 际上等于 2 2.5 s 9、 内的位移, x 122 0. 5 m。 答案 D 2.多过程问题 研究表明 , 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 (即图 1甲中 “ 反应过程 ” 所用时间 )0.4 s, 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在某次试验中 , 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 72 km/ 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 , 行驶距离 L 39 m。 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 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10 m/求: 图 1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解析 (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 a,所用时间为 t,由题图可得初速度 20 m/s,末速度 10、 v 0,位移 x 25 m,由运动学公式得 v 20 2 tv 0a。 联立以上两式 , 代入数据得 a 8 m/t 2.5 s。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 t, 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 t, 由运动学公式得 L x, t t 联立以上两式 , 代入数据得 t 0.3 s。 答案 (1)8 m/.5 s (2)0.3 s 考点二 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 “ 六种方法 ” 【 例 2】 从车站开出的汽车 ,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走了 12 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 , 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 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 20 s, 行进了 50 m。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解析 解法一 基本公式法 设最大速度为 vm a x,由题意可得 x 2vm a 2 t vm a x 0 vm a x 整理得 vm a x2 5020m/s 5 m/ s。 解法二 平均速度法 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v m a x v m a v m a , 因此有 v m a x。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基础课时(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相关推荐
3)/T2+(x5x4)/T2+(x6x5)/T2]/5=(x6x1)/5T2 比较可知,逐差法将 x1到 x6各 实验数据都利用了,而后一种方法只用上了 x1和 x6两个实验数据,所以失去了多个数据正负偶然误差互相抵消的作用,算出的 a值误差较大,因此实验中要采用逐差法。 [范例精析 ] 例 1: 甲球的重力是乙球的 5倍,甲、乙分别从高 H、 2H处同时自由落下( H足够大)
1、高考导航 考点内容 要求 说明 高考命题实况 命题热点 2014 卷 2014 卷 2015 卷 2015 卷 参考系、质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只限于 v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公式、规律的应用; (2)x v (3)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磁场中通电导体的运动等相结合考查; (4)与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 实验一
1、考点 1 东亚、日本 第 2 讲 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 要点一 东亚 1 自然特征 (1) 气候:东部主要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2) 地形: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 河流: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东部为外流河,内陆以内流河为主。 (4) 灾害:东部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地震
1、高考导航 考点内容 要求 说明 高考命题实况 命题热点 2014卷 2014卷 2015卷 2015卷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处理物体在粗糙面上的问题,只限于已知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 (1)对弹力和摩擦力大小、方向的考查; (2)受力分析及力的运算作为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工具,贯穿高考考查的大部分内容和考题; (3)力的合成与分解;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如动态平衡
1、第 1 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纲点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 背景 及 意义 教材回顾 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煤炭 天然气 (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 为主 , 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 ,
铝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我们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因此,氧化铝也是一种具有两性的物质。 [讲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氧化铝是如何被制取的。 氧化铝的制取分为两种方法,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在工业上,氧化铝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需要简便易得的原料来制取,通常我们采用的 是提纯铝土矿的方式来制取;而实验室中,氧化铝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只需通过煅烧氢氧化铝就能够得到氧化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