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基础课时(9)平抛运动内容摘要:
1、基础课时 9 平抛运动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 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 _作用下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 _曲线运动 , 其运动轨迹是 _。 (1)0, 沿 _; (2)只受 _作用。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_运动和竖直方向的 _运动。 重力 匀加速 抛物线 水平方向 重力 匀速直线 自由落体 如图 1所示 ) 图 1 水平方向 x 竖直方向 y 12大小 v 2方向 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 大小 s 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 yxy g2 考 在图 1中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 与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相等吗。 请推导出它们之间关系式。 知识点二 、 斜抛运动 (说 2、明: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 将物体以初速度 _或 _抛出 , 物体只在 _作用下的运动。 加速度为 _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 轨迹是 _。 斜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的 _运动和竖直方向的 _运动的合运动。 斜向上方 斜向下方 重力 重力加速度 g 抛物线 匀速直线 匀变速直线 落地时速度为 v, 则运动时间为 ( ) v v 求出落地时的竖直分速度 v y 由竖直方向求时间 t v yg C 正确。 答案 C 2.(多选 )为了验证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用如图 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 , 同时 自由下落。 关于该实验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3、) 图 2 多次实验 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后 , 球相同 , 做自由落体运动 , 因此两球同时落地。 实验时 , 需 A、 对质量没有要求 , 但两球的初始高度及打击力度应该有变化 , 要进行 3 5次实验得出结论。 本实验不能说明 故选项 B、 A、 答案 .(多选 )对于平抛运动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增量都是相等的 向不变的曲线运动 解析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落地时间 t 2 地速度为 v 2 所以 B 项正确, A 项错误;做平抛运 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其竖直方 4、向位移增量 y 平方向位移不变,故 C 项错误;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故 D 项正确。 答案 .(多选 )(2016广东惠州模拟 )某人向放在水平地面上正前方的小桶中水平抛球 , 结果球划着一条弧线飞到小桶的前方 , 如图 3所示。 不计空气阻力 , 为了能把小球抛进小桶中 , 则下次再水平抛球时 , 可能做出的调整为 ( ) 图 3 抛出点高度不变 抛出点高度不变 降低抛出点高度 增大抛出点高度 解析 为能把小球抛进桶中,须减小水平位移,由 x v 0 t v 02 项 A 、 C 正确。 答案 所示 , A、 B、 C、 且 从 A、 B、 这三个物体都落在水 5、平地面上的 则三个物体抛出时的速度大小之比 ) 图 4 A. 2 3 6 B . 1 2 3 C . 1 2 3 D . 1 1 1 解析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竖直方向上: h 12平方向上:x v 0 t ,两式联立解得 v 0 h,知 v 0 1h。 由于 h A 3 h , h B 2 h , h C h ,代入上式可知选项 A 正确。 答案 A 考点一 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 1 . 飞行时间: 由 t 2 间取决于下落高度 h ,与初速度 2 . 水平射程: x 水平射程由初速度 h 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3 . 落地速度: v 2 以 表示落地速度与 x 轴正方向间的夹角,有 以落 6、地速度只与初速度 h 有关。 4 . 两个重要推论 (1)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 图 5 所示即 xB 推导: xB) 做平抛 ( 或类平抛 ) 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设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则 2。 如图 5 所示。 推导: v yv x2 y y 2 图 5 【 例 1】 (2015浙江理综 , 17)如图 6所示为足球球门 , 球门宽为L。 一个球员在球门中心正前方距离球门 将足球顶入球门的左下方死角 (图中。 球员顶球点的高度为 h, 足球做平抛运动 (足球可看成质点 , 忽略空气阻力 ), 7、 则 ( ) 图 6 A . 足球位移的大小 x 足球初速度的大小 v0g2 h( C . 足球末速度的大小 v g2 h( 4 D . 足球初速度的方向与球门线夹角的正切值 L2 足球位移大小为 x ( 24 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h 1224 解得 v0g2 h(, B 正确;足球的末速度 v 2 g2 h( 2 C 错误;足球初速度方向与球门线夹角正切值 D 错误。 答案 B 反思提升 “ 化曲为直 ” 思想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 (1)根据运动效果的等效性 , 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 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2)运 8、用运动合成的方法求出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 【 变式训练 】 所示 , 一可看做质点的小球从一台阶顶端以 4 m/ 每级台阶的高度和宽度均为 1 m, 如果台阶数足够多 ,重力加速度 0 m/则小球将落在标号为几的台阶上 ( ) 图 7 析 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x v 0 t , y 12恰好落在台阶上,则 x y ,解得 t 0.8 s ,则 x y 3.2 m ,故小球落在标号为 4 的 台阶上。 答案 B 考点二 多体的平抛问题 【例 2】 (多选 )如图 8所示, 中画出了从 a、 b和 中 b和 计空气阻力,则 ( ) 图 8 解析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h 12 t 2 此平抛运动 9、的时间只由高度决定,因为 以 b 与 c 的飞行时间相同,大于 a 的飞行时间,因此选项 A 错误, B 正确;又因为 b 的水平初速度比 c 的大,选项 D 正确。 答案 别提醒 求解多体平抛问题的三点注意 (1)若两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 (或同一点 )抛出 , 则两物体始终在同一高度 , 二者间距只取决于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 (2)若两物体同时从不同高度抛出 , 则两物体高度差始终与抛出点高度差相同 , 二者间距由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和竖直高度差决定。 (3)若两物体从同一点先后抛出,两物体竖直高度差随时间均匀增大,二者间距取决于两物体的水平分运动和竖直分运动。 【 变式训练 】 2.(多 10、选 )在如图 9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B、 列表述正确的是 ( ) 图 9 、 B、 恰好能在地面相遇 , 需要满足 vC、 则 A、 1 、 0)相遇 , 则一定满足 、 二者绝不可能相遇 解析 若同时抛出小球,由于球 A ( 或球 C ) 与球 B 做平抛运动的高度不同,则在任何情况下二者都不可能相遇,选项 A 错误, D 正确;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t 2 以若 A 、 A 、 B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2 1 ,选项 A 、 C 在 ( 0) 相遇,两球的水平位移相同,运动时间也相同,则一定有 项 C 正确。 答案 点三 斜面上平抛运动的两个典型模型 运动情景 求平抛物理量 总结 分解速度 t x , y 12g 建速度三角形,确定时间,进一步确定位移 分解位移 x y 12tan。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基础课时(9)平抛运动
相关推荐
1、基础课时 5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 力的合成和分解 (1)定义:如果一个力 _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 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 _, 原来那几个力叫做 _。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 _的关系。 作用在物体的 _,或作用线的 _交于一点的力。 如下图 1所示均是共点力。 产生的效果 合力 分力 等效替代 同一点 延长线 图 1 (1)定义:求几个力的
1、高考导航 考点内容 要求 高考命题实况 命题热点 2014卷 2014卷 2015卷 2015卷 功和功率 (1)功和功率的计算; (2)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理解及应用; (3)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考查运动情况和功能关系; (4)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1、基础课时 11 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 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_ _ ,与它们之间距离 r 的平方 _。 2. 表达式: F _ G 为引力常量: G 10 11N m2/ 3. 适用条件 (1) 公式适用于 _ 间的相互作用。 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
1、基础课时 10 圆周运动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 匀速圆周运动 、 角速度 、 线速度 、 向心加速度 (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 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 _, 就是匀速圆周运动。 (2)特点:加速度大小 _, 方向始终指向 _, 是变加速运动。 (3)条件:合外力大小 _、方向始终与 _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 相等 不变 圆心 不变 速度 快慢 转动快慢 一圈 方向 2m/s
反应 与水的反应 点燃 点燃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 Li到 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说明: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课件展示】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 结构: 【讲述】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其中第一、二、三周期叫做短周期,四至六周期叫做长周期,第七周期由于没有排满叫做不完全周期。 【探究】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归纳填表: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