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三轮考前课件 2-3-题型17-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题内容摘要:

1、题型十七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题 化学反应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具有多重价值与功能,它能够使考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现象和变化规律,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够促进考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培养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 该题型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 以工业生产为背景 , 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 原电池 、 电解池原理及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 , 甚至还融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 离子反应 , 涉及知识点较多 , 但各个小题又比较相互独立。 2 题 2、目的综合性强 , 化学信息较多 , 侧重考查考生接受 、 整合信息的能力 、 综合应用能力及简单计算能力等。 【 示例 17】 (2013课标 , 28) 二甲醚(无色气体 , 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 由合成气 (组成为 接制备二甲醚 , 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i)CO(g) 2H2(g)=g) 90.1 kJ1 (O2(g) 3H2(g)=g) g) 49.0 kJ1 水 煤 气 变 换 反 应 : (O(g) g)=g) H2(g) 41.1 kJ1 二甲醚合成反应:(g)=g) g) 24.5 kJ1 回答下列问题: (1) 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 主 3、要 工 艺 流 程 是_(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 (于 _。 (3)由 另一产物为水蒸气 ) 的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为_。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 , 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_。 (4)有研究者在催化剂 (含 n和压强为 果如图所示。 其中 (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 (kWh1)。 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 ,能量密度 E _(列式计算。 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 /燃料质量, 1 kWh106J)。 4、解析 (2)要解答转化率影响问题 , 最终要归结为平衡移动的方向上。 与 )和 ( ), 如何建立反应 ( )与 ( )、( )的联系 , 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点。 ( )中消耗的 )的生成物 , 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平衡右移 , ( )中的产物 )中的反应物 , 增大水蒸气浓度 , 平衡右移 , (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用 ( ) 2 ( )即可得目标方程式: 2CO(g) 4H2(g)=g) g) H 204.7 kJ1 合成一个物质要同时考虑原料的利用率 、 反应速率等多种因素。 本题要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分析压强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分析该反应的特点是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 , 因而增 5、大压强 ,平衡正向移动 , 2的转化率增大;同时增大压强还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4)直接合成 升高温度平衡左移。 ( 5) 写电极反应时应注意 : 酸性条件 ; O 2 价; 氧化产物为 用 H调平电荷。 从能量密度的单位上看,可以假设燃料的质量为 1 计算提供电子的物质的量 , 再转化为电量 , 利用 E 算出燃料提供的总 能 量 , 即 可 顺 利 计 算 出 能 量 密 度 1 000 g m 12 965 00 C m 1 ( 106J h1) h。 答案 (1) 铝土矿 ) 2 3= = 2l( 、l(O H)4 = H)3 2H)3= =3(2) 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 ( 6、 ) 平衡右移, 化率增大;生成的 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 ( ) 消耗部分 化率增大。 (3) 2CO(g) 4H2(g) = =g) g) H 204. 7 k J 1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 压强升高使 应速率增大 (4)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 3H 2 O = =2 12H 12e12 1 000 g 1 12 96 500 C 11 k g ( 106J k W 1h 1) k W h k g 1步骤 1:浏览全题 , 明确已知和所求 , 挖掘解题切入点。 步骤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 , 读懂图像 , 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 , 理解起点 、 终点 、 拐点的意义 , 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 , 分析数据 , 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 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 , 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对于电化学类试题 , 首先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 然后分析电极类别 ,书写电极反应式 , 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 , 要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 , 然后进行解答。 步骤 3:针对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 , 联系相关理论进行逐个作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